海洋牧场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2

海洋牧场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王璐

威海市能源事业发展中心 264200


近年来,威海市把海洋牧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全方位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创建了 11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31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海洋牧场面积达到 120万亩,产量超过 170万吨。

  1. 基本情况

(一)持续创新发展模式。由近岸养殖向深海养殖转变,养殖区最远推到离岸6千米以外;启动“深蓝行动”,计划三年投资100亿元,建设380座海上养殖网箱、平台和工船。由单一养殖向立体养殖转变,大力推广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保持优良水质的同时,亩产量达到以前的3倍。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通过调整海域使用规划、设立经营条件、实行招拍挂等方式,促进海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全市规模前20名的养殖企业养殖面积达到4万公顷,占全市养殖面积的一半。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标准化生产和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全市无公害水产品达到123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4.4万公顷。

(二)加快转变养殖方式。海洋牧场建设也由粗放养殖向精致养殖转变,引进新品种,发展轮养等新方式,在总面积稳定的情况下实现了养殖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全市年产海带41万吨,占全省85.4%、全国30%;海参3.4万吨,占全省36.7%、全国20%;牡蛎46万吨,占全省53%;鲍鱼1.5万吨,占全省72%。

(三)深化融合发展。为努力做活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威海市推进以海洋牧场产品为原料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年加工量363万吨,占全省54%、全国16%,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养殖产品加工平均增值3.5倍,年增产值200多亿元。在做活市场上,威海市组织海洋牧场企业与天猫、盒马鲜生等开展战略合作,与家家悦和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开展“渔超对接”,实现从海洋牧场到百姓餐桌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相继荣膺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海鲜之都的威海市依托海洋牧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旅游观光业,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8处,年游客量超过700万人次,收入超过100亿元;海洋牧场及关联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0万人,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种质退化现象显现,应对风险能力薄弱。近年来夏季持续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异常气候导致的环境突变现象对海洋牧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刺参苗种扩繁中,刺参苗种性状退化现象日趋严重,成活率低、抗逆性差、生长缓慢,迫切需要耐高温、耐低盐等具抗逆性状新品种(系)的应用推广,以提高产业应对极端气候风险的能力。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亟待提高。传统落后的养殖技术还在继续沿用,单一品种养殖模式的投入产出比较低。高科技管理人才相对匮乏,高科技设施设备投入不够。浮筏养殖成本高,作业强度大,人工费用高影响了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我市西霞口海域全年水温在3-25度,该公司一直想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但受限于养殖技术和养殖品种,迟迟不能推进项目。

三是持续投入开发力度不足。品种开发组织化程度低,新品种的培育、推广需要多年的连续攻关,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单独的企业、科研单位都难以做到。以刺参为例,刺参的生长周期在2-3年,对于选种、制种与育种群体的种质保存、维护而言属长期过程,极易受限于外部天气、人力、物力和资金因素,刺参种质的保存技术尚处在活体保存阶段,成本高且风险较大,限制了优质制种材料的供给。

四是养殖平台手续办理难。海洋牧场建设是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而我市大部分海洋牧场采用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的养殖平台,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中国船级社均没有标准、依据给予办理审图和检验手续。

三、意见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海洋牧场上档升级。积极推进海岸带保护立法,《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岸线、海域、海湾、海岛等实施最严格的管控。全面推行湾长制,将全市27个主要海湾全部纳入湾长制管理,采取系统性措施长效保护海湾。加快推进已批复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设,建议上级部门对新兴海洋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实施优惠的用地、用海政策,降低海洋牧场种业海域使用金标准等,支持海洋牧场建设观测网,海上多功能管护平台,更新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渔业装备设施。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增养殖业发展。

二是提升良种化水平。建议加大种业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良种培育与产业振兴计划,支持水产原良种基地、“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遗传育种中心和新品种研发基地建设,改良鱼、虾、贝、藻、参等规模化养殖品种的种质,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落实水产良种补贴。

三是完善优化审批制度。渔业主管部门及中国船级社尽快出台相关标准给予办理审图和检验,不断加强海洋牧场规范管理和科学指导,推动海洋牧场规范有序发展。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科技城规划中,陆地功能规划区域内,应将附近已获批省级海洋牧场企业纳入总体规划,给海洋牧场企业预留码头、精品加工、文化旅游产业等用地,使其产业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岸基关键问题,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四是重视人才和科研工作。整合省内海洋科学与渔业技术力量,成立水产养殖综合课题组,对有关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先期攻关研究。依托省内的大专院校和海洋科研机构,建立渔业产学研平台,着力为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撑。推广建设种业科普示范基地,加强促进新品种(系)和苗种培育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形成育种示范、科普、宣介、培训一体化应用平台,促进良种产业化进程。依托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海洋牧场建设的全过程、全环节。建设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处海洋牧场观测网和8处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有序推进海洋牧场陆域配套“四个一”工程(监控室、展示厅、体验馆、研究院),提升海洋牧场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五是坚持品牌打造。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发挥良好的资源、产业和生态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海洋牧场,培育了“鱼游四海”杯国际路亚精英赛、“西霞口杯”渔夫垂钓全国休闲垂钓赛、“好当家”杯全国海钓路亚精英邀请赛等一批大规模、高档次的系列品牌赛事,持续提升我市海洋牧场建设美誉度。利用市广播电视台海洋频道,制作并播放了20集系列报道《海洋牧场看威海》节目,制作了《钓鱼还是来威海》MV,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关注,“海洋牧场看威海”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