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比较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比较阅读

叶晓东

福建省平和第六中学 363703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围绕着阅读目标,可以实现阅读行为的优化,鼓励学生在不同文章中进行对比分析,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对应的阅读视野,确保阅读交互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由此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正确掌握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使用技巧,继而确保阅读教育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对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教学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比较阅读法;

一、从教学重点入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或者语言技能,这应该是阅读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整个课堂的关键内容,需要进行精细化讲述,此时可以将对应教学重点作为比较阅读的切入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结合新课标,依照单元提示以及教学内容来权衡,界定对应的教学重点,然后去制定比较阅读教学流程。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降低教学难度,确保进入到深度阅读状态,提升阅读感受和体验。以《归园田居》学习为例,教师在综合考量之后,就以比较阅读法作为主导,学生对于类似隐逸诗歌的学习不是很多,并且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少,对于自然田园的环境不是很理解,但是陶渊明作为古代隐逸诗人的代表,他的很多山水田园作品都值得我们品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设定的教学重点为: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山水田园描述,把握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为了深化认知,教师在比较阅读中引入的另外一篇诗歌是王维的《过故人庄》,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者写出不同的作品,然后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陶渊明的哪些诗句写出了大自然的声音?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描写?在学生找到对应诗句,并且确定为动静结合的手法之后,可以去学习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辨析,学生很快可以感受到孟浩然诗歌中有一种伤感蕴含其中,也就是说他最终还是被世俗所牵绊,还是希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比较之下,学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是真正的洒脱,真实的自然,不愧为禅意的代表。很明显,依靠上述的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对自然风光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也理解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厌倦,表达出回归自然如释重负的心情。

二、从教学难点入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难点往往是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来判定的,都是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或者难以迅速掌握的技能,教师需要看到的是,学生思维水准和认知存在差异性,他们的学习难点会有所区别,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讲述,就是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的部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教学难点,是因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缺乏感性认知,难以展开抽象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没有理念或者理论作为支撑。对于这样的板块,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会更加强烈,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会不断增加,自然可以慢慢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进入到更加理想的阅读体验格局。比如在高中语文《马嵬》阅读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这是李商隐的一首七言诗歌,属于咏史范畴,关注的内容是李隆基和杨玉环,对于其凄美的故事进行了描述,对应诗歌发生的故事距离现在已经有千年历史,历史上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有的是褒,有的是贬。班级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比较高,也比较适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于是教师就引入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实际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于这两个作品进行阅读,学生会发现都展现出对于这个爱情故事的同情,也表达出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的讽刺。在寻找差异点的时候,有学生小组发现实际的时间线不一样,后者时间线更加长,手法也更加多样化,有的部分是在叙述事情,有的部分在表达情感,依靠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来讲述对应的故事,前者是以杨玉环丧命的地方为切入点,讲述的是宫殿物是人非的场景,有同情,有叹息。在分析相同点的时候,学生会发现两个作品虽然有所侧重,但是对于统治者的讽刺是基调,对于政治动荡不安的感叹是相通点,依靠这样的分析,学生开始更加全面地理解两个人物,并且理解当时动荡局面就是因为皇帝不作为。在比较阅读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对于本次学习的难点也有着更加理想的掌握。

三、寻找文本关键处,引导学生去进行比较

文本关键处,是文本中的高潮部分,需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解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字里行间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对于有些文章,文本的关键处在于细节刻画上,有些文章的关键处在于人物的描述上,有些文章的关键处在于主题审美上。面对这些出彩的地方,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能够去理解其中的美,其中的趣,其中的留白,其中的难点,这样才能够确保实际阅读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一般情况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此过程可以将比较阅读法融入进去,可以倡导从文本主旨入手,从语境入手,从文章载体入手,继而确定对应的关键处,然后进入到比较阅读的状态。以《蜀道难》阅读学习为例,希望在阅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蜀道的奇险,继而进入到对河山赞美的状态。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可以看出实际的关键处在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学生在找到这样的关键性语句之后,教师就引入了三秦民谣,其中也有对于蜀道的描述,让学生来进行比较两者的异同点:都以想象的手法来描述地势险要,但是李白巧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展现出蜀道的奇险,民谣多数都是写实,展现的是壮美的景色,依靠这样的比较,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相比较教师自己去进行此板块的讲述,依靠这样的比较方法,实际的阅读感悟会更加深刻,对应的学习深度也会不断增加。

四、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需要学生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语文技能不断被锻炼,由此循序渐进地进入到核心素养培育的格局中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其需要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比较阅读法的效能,思考其对于阅读素养发展的影响力,然后积极推动阅读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增强阅读交互性,确保实际的阅读素养能够不断发展。对于高中生而言,要学会以比较的视角去看待对应的阅读问题,在步入到比较阅读情境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对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可以在阅读方面有着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5-99.

[2]赵浩含.浅析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以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