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新探索:生命科学馆解说员团队建设

/ 2

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新探索:生命科学馆解说员团队建设

邓祥发 1,4,玉洪荣 1,4,黄雯玥 2,孙勇鑫 3,何莲瑜 1,4

1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广西 南宁 530021 ; 2.广西医科大学 本科

2018级;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7级;4. 广西高校人体发育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自成立以来,打造“以人体科学为主线,展现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展示生物生命体的奥秘和意义”的临床卓越医师培训基地,并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医学人文科普教育的宣传平台为目的,向校内外各类人士开放参观。对于生命科学馆而言,其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于解说团队,解说团队解说质量的好坏对参观者的体验过程具有一定影响。而挖掘生命科学馆独具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讲解员培训实践工作中,实现医学科普及专业知识与人文思政教育相互交融,促进智育、德育同向而行,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解剖学、生命科学馆、大学生讲解员


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已正式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医学人文科普教育。人体解剖学学科团队依托科学馆建设及运行工作的开展,主导成立及培养了大学生讲解团队。解剖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校人体解剖学科于2018年获得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教学中更强调挖掘课程思政新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旨在于进一步发挥解剖学课程的育德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在建设培育生命科学馆大学生讲解团队过程中,不断探索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与大学生讲解员培训实践工作相融合的思政课堂新形式,在提升医学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更将科学馆独具的医学人文教育元素注入到成员的讲说知识体系中,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育人统一的目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与大学生讲解员培训实践工作相融全合的几点体会。

1.解说员团队的组建和培训

科学馆自正式向校内外开放依始,解剖学科联合学校学工指导处、校团委、校学生会等,向全校召集有志于向公众提供解说志愿服务,组建学生解说团队,自今己培训超过120名大学生解说成员,含盖校内大部份的学科专业,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讲解员选拔、培养与管理等体系。生命科学馆讲解团队结构已从最初由教师为主过渡到现今以学生为主、教师相辅提升的模式。讲解团的培训采取由基础医学院、人文管理学院等多学院、多学科讲师组成的联合导师面授形式;内容涵盖生命起源,基础医学科普理论、人体教学标本制作方法、医学伦理学、考古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兼顾心理学、礼仪、讲解技巧与等社会人文内容,同时采取案例演示操作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挖掘生命科学馆独具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由经过教师团队进行筛选典型思政案例,制作成课件、短文或者小视频对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培养讲解员对思政内涵的理解,融汇贯通,进而要求他们把在培训中得到的收获延伸、落实到日常讲说中。

2. 挖掘生命科学馆讲说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师生同时参与的生命科学馆讲说工作中,不断有新的与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被发掘和凝练提升。例如,在骨学的标本解说中进行思政教育融入,可以介绍人体中的红骨髓具有终身的造血功能 ,纠正大家对无偿献血的一些错误认知,鼓励学生参与无偿献血,改善社会上部分地区血站供不应求的局面;关于人体骨骼肌讲说可以结合“亚洲飞人”刘翔的例子,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既强身健体,又能为国争光,健康的身体是挑起民族复兴担子的前提;在参观人体消化器官时,介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战胜困难,获取新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把有关爱国主义和人文关怀教育元素贯穿于内容中[1-2],学科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也积极地凝练适宜的内容。如在科谱讲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时,适时切入抗击新冠疫情的医学常识及联系现实事迹,能让参观者感同身受,激发爱国情怀。人体结构内容的解说中还融入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等,阐述器官捐献供需的严峻医学现状等,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无私奉献、仁爱之心。利用科学馆专设的人物事迹专题介绍,讲述以医大学子遗体捐赠感人事例,使学生能认识并重新定义关于遗体捐献的意义,每件标本都是他们的“大体老师”,明白实验标本的来之不易,在学习中应怀有感恩之情和尊重尸体标本 、珍惜实践学习的机会,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人文情怀同向而行的积极意义。

3.生命科学馆讲说与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融合思政教育成效评价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现代临床医学行为不仅要求临床实践中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也应当关爱病人精神上的痛楚,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对躯体疾病的康复有着深刻的影响,故学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将医学人文精神水平的提升,作为是教育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但人文精神内化于人的心灵深处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 反映了人对文化知识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有关其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仍需不断的探索。对讲解员的培训和实践要求,重点考察的是学生讲解员对医学知识与伦理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思想的认识,同时也和同同学探讨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通过讲解员的践行提升自己并影响着身边的人。许多参观者通过参观生命科学馆讲解员和引领,不仅拉近了与医生、与临床实践行为的距离,积极询问医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增加对医学知识的认识,更有主动询问遗体捐献等诸多事宜。这些现象的反映出的不仅是参观者本身的收获,更折射出学生讲解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收获和提高,最终也体现出课程思政新课堂积极的教育成效。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这是课堂思政的核心内容,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发掘人体解剖学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生命科学馆讲说实践中,进一步增加了“医学人文、 感恩教育”素质目标等内容,对引导学生深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医学人文理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果,对培养出拥有仁心仁术的医务工作者,具有积极和切实课程思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静,王亚平,吴宏,等 . “课程思政”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5):171-174.

[2] 王惠,张俊,席小芳,等 . 课程思政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 索 [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4):24-25.

[3] 习近平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6-12-09.


[基金项目] 1.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局部解剖学项目 81/02502220148C;2.大学生创新课题:生命科学馆解说员培训与医学人文综合知识学习计划 81/02610219066X

[作者简介]邓祥发(1974-),男,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专职教学与教育工作

▲通讯作者:何莲瑜(1991-),女,壮族,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专职教学与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