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

肖晶晶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020 )

摘 要: 随着体育强国理念的逐渐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推进,不仅重视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对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也格外重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本文从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及特性出发,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创新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学改革;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概念及其特性

终身体育是一个相对概念,尤其是在我国倡导体育强国理念的前提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相比起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在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倡导学生的自主运动与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全面发展。

1、终身体育意识概念

终身体育意识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集合,指的是人们开展体育锻炼的认知、能力以及习惯的总称,它贯穿于人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使得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锻炼能力、培养形成好的习惯,与我们在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根据我国的《全民健康发展纲要》中的要求,对大学生体育开展终身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大学生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终身体育意识的特性

根据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其主要显现出客观性、社会性、内隐性以及能动性四个特点。

2.1客观性

终身体育意识的客观性是基于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其来源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的意识形成内容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基于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但是意识形成的特定模式却是大同小异的,可以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引导,终身体育意识就可以经过这种方式,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意识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不能错过。

2.2社会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任何人的终身体育的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地调动身体各器官,让身体发育更加协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内隐性

终身体育意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意识理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行为,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具有内隐性。要将终身体育意识幻化成一种具体的体育锻炼,在长期实践锻炼过程中不断更新。

2.4能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主观能动性。终身体育意识可以支配和调节大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或者推动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因此具有能动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体育教学侧重于学生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的培养,在具体实践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校体育课程为出发点,采取大部队式教学,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此往往教学都是呆板和僵化的,学生的体育兴趣都会很低,这样学生很少有自主发展的空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提出与发展,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学生需求为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观念奠定了基础,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理解终身体育的思想观与价值观,从而增强体育兴趣,从灵魂深处感受到终身体育带来的好处。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创新途径

以上我们已经探讨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实施过程中需要社会各力量的投入与支持,国家要给与政策支持,学校要进行相应地措施推进,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家庭要做好后盾支援,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探讨,进一步有效加强大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综合发展。

1、丰富教学内容

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要想贯彻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延展,促使大学生最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而这个兴趣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就会反应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因此就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大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课堂内容来开展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培养,保障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锻炼学习获得很好的成效,最终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委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

2、创新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可以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革新,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突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最大程度上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与丰富有趣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统一,在无形中的锻炼实践过程中,将终身体育意识理念贯彻到整个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3、培养学生意识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不能来半点虚假。意识具有客观性与能动性,因此需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每个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体育特长,从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体育实践,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不仅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比较正面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还能够强化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既可以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体魄,又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锻炼学生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强调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充分掌握体育技能,培养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中不断完善自我评价与自我监督的能力,为他们参与社会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航,孔露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13):98-99.

[2]徐敏,韩荣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06):82-84.

[3]徐思丹.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02):23-24.


作者简介:肖晶晶,女,出生于1987年,湖北利川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