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更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让数学教学更生活化

张晓岚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场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场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果数学老师在讲课中,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小场景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了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发生,相关教育工作者从小学开始就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无疑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数学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培养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的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实践和探索的。


四、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剪纸,剪帖画,腊染画,印染画等作品。内容有自然风景、花草鱼虫、人物、动物、建筑物等,学生兴趣盎然的在班级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制作。在交流中学生还发现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到社会。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不再是死读书,做呆板练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创造思维的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