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新兵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教育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00后”新兵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教育训练

郭英伟 林景斌 侯锐

32127 部队

[摘要]新兵泛指刚入伍的士兵,一般指入伍后到下一波兵员下连之前的军旅阶段。新兵阶段是地方青年迈向优秀军人的重要环节,能否迅速适应军营、融入团队,是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履行职责使命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军人常模,适应不良是新兵入伍后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而且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因此,结合当前“00后”新兵的思想心理特点,聚焦心理适应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训练,既是相关兵种增设课目的训练要求,也是提升部队战斗力、促进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00后”新兵;心理适应问题;训练


1心理适应不良的概念分析

心理适应不良指的是因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使个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无法适应新环境,轻者常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和难以适应新环境等症状[1];重者则易诱发心理障碍,甚至出现自杀或犯罪的倾向。而新兵入伍训练阶段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新兵心理适应不良是在应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重新探讨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机制的过程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在智力和高级神经功能均正常的情况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行为适度以及保持情绪相对稳定,并具有适应环境和协调关系的能力,且在自身情况和环境条件允许范围内所能够达到的最佳心理状态。

心理适应性可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新兵正处于由学生向军人转型的重要时期,入伍后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很容易引发新兵的心理适应不良。军队严格的纪律要求和新兵集训期高强度的训练任务,都是对新兵心理和生理的巨大挑战,皆可视为心理应激事件。虽然大多数新兵可通过自我调节而适应军营生活并顺利地处理和应对入伍训练阶段的各种心理应激事件,但仍有部分新兵在入伍训练阶段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症状。因此,为提高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整体战斗力,应对新兵进行心理测评和综合性的心理干预,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降低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率。

2 “00后”新兵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积极的角度看,“00后”总体上呈现出独立的自我意识、较强的探究意识、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务实的人生信条等特点,在行为表现上突出表现为个性随性、自主学研、开拓创新、不服权威。从消极的视角看,“00后”普遍成长于“保姆式”的家庭环境[2],面对的是“应试式”的校园教育,接触的是互联网时代下“封闭式”的社交模式,这些外在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应对不当,就非常容易在身心发展方面造成一些不良的印痕,突出表现为认知层面上分辨力不足、辩证性不够,情感层面上认识体验深、情绪管控较差,行为层面上动手操作性差、生活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面对脱离家庭父母荫庇、环境角色变迁时极易出现耐受力、适应力不足等情况,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一项基于两万个样本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00后”大学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以及躯体症状较为常见,乐群性降低,心理韧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有所欠缺,心理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95后”大学生。综合上述分析,以“00后”为主体的新兵总体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自我意识强、理想目标务实、善学好思、拙于自控、高孤独感和低耐挫性等特点。

3 “00后”新兵主要的心理适应性问题

基于上述新兵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当前我军实战化军事训练、从严从难治军的军改实际,“00后”新兵心理适应问题将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聚焦方向:以自我冲突和环境融入为主要问题,以学训挫折和人际关系为次要问题。具体问题共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自我心理适应不良、生活环境适应不良、学训任务适应不良和人际交往适应不良。自我心理适应不良是新兵心理适应性问题发生的主体根源[3]。新兵的年龄跨幅从18-25岁不等,他们学“00后”新兵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教育训练。心理服务历层次高、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向往独立,自我化是这个群体的重要标签。该阶段年轻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迈向成熟的快速转换期,其人格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寻求并确立自我同一性问题,当既往天马行空的自我意识受到部队制度纪律的强制约束、个性色彩被迫收敛、发散性思维得不到展现时,部分新兵会出现自我认知失调情况,怀疑入伍选择,反思生活目标,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引发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军营生活环境是新兵适应性问题发生的主要外在应激源。心理是人对环境刺激的主体能动反应,适应性问题的产生必然源于主体存在的具体外界环境。紧张严苛的军事训练、条框严明的纪律约束、制度化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化的行为表现等[4],是军营生活的鲜明特点。面对陌生严苛的军营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认知、价值判断、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部分新兵极易产生诸多适应不良反应。

4“00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心理适应不良的防治

综合心理干预和心理训练对提高新兵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可对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系统整理和分析其实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及效果,为制定系统的综合心理干预标准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常用的新兵心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团体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5]。团体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以新训团/营为单位,在集训期训练间隙穿插进行团体授课,授课内容以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为基础,针对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调适方法进行讲解,如提升自信心、挫折的应对、改善人际关系、抑郁的调适等新兵常见心理问题。向新兵讲授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技巧,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示基层部队相关人员给予关注,以预防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提高新兵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有助于提高新兵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度,从而为提高部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兵入伍后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很容易引发心理应激状况,因此针对心理应激的调适教育也是必要的。可开展有关自我心理调节技巧的专题讲座,增强新兵的自信心和意志力,锻炼其团队意识和应对挫折事件的能力,这对提高新兵的心理素质和军人的整体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个体心理咨询主要针对的是感到心理压力无法自行调节,并积极寻求帮助的人。新兵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因人而异,部分新兵面对众多心理应激和压力难以自行化解和适应,这时就需要基层部队的军医及时对需要帮助的新兵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状态。目前我国新兵总体文化水平有所提升,能够较好表达、理解和领悟自身的问题和咨询师的建议,因此个体心理咨询能有效解决新兵常见的适应不良和情绪调节问题,并结合其自身情况提供针对性指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5结论

新兵入伍后繁重的军事训练任务和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均会给部分新兵带来明显的心理不适感,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导致个体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最终可导致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并且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对入伍训练阶段早期心理适应不良的新兵进行心理干预,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对新兵入伍训练阶段早期心理适应不良人群进行综合心理干预,降低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心理适应不良发生率以及军事训练伤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勇.针对性做好“两征”模式下新兵心理服务工作[J].政工学刊,2021(08):73-74.

[2]包安裕,童永清,瞿珍,聂善化,王迎,刘浩,李晓芬,刘忠纯.武警新兵集训期精神心理状态评估[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07):382-388.

[3]张帅,韩汶洋,单墨水,霍焜.2020年某部新兵心理适应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调查[J].实用医药杂志,2021,38(05):385-387.

[4]黄燕琳,刘钰瑞,周喻,王鲁宁,陈立军.新兵人格内外向、积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J].武警医学,2021,32(02):123-127+131.

[5]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段惠峰,祝希泉.新兵适应性障碍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J].西南军医,2021,23(01):5-8.

[6]陈巧,徐洁,晏伍兵,李东杰,赛晓勇.2010—2019年空军某部新兵心理状况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20,36(06):479-48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