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

/ 2

柴胡 加 龙骨牡蛎汤治疗 不寐 的经验总结

何爱东 1 贾岚 2 吕世春 1

  1. 逊克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逊克县 164400

  2. 黑河市中医医院 黑河市 164300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学习繁重、精神压力增大,不寐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中医治疗不寐具有一定的优势。吕世春主任认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机关键在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经对该病证的临床医案总结,基于对该病的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后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取得一定疗效,同时据长期临床诊疗经验发现,该方对患者的情志失调方面亦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不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吕世春主任

不寐发病之病因病机:

不寐是指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一种病症,易伴随出现程度不同的症状,如心烦易怒、潮热多汗、心神不宁,严重者甚至出现机体的器质性改变或引起患者自杀倾向等,此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且远期疗效较差。中医治疗不寐有一定的优势。不寐中医又称“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明代张景岳所著之《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表达了心神安宁对睡眠的影响。《灵枢·大惑论》中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说明营卫之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营卫之气失调可导致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不寐。吕世春主任通过学习名老中医治疗不寐的经验,探求不寐辨治的历代源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运用调和脏腑阴阳,通络宁心安神理论,选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疗效甚佳。

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证心得

吕世春主任通过辨证之法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该方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安神镇静之功。从方药组成角度分析,该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龙骨、牡蛎、茯苓、大黄、铅丹而成,因铅丹有毒,可选取磁石代替。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配伍桂枝可起到调和营卫之功,龙骨、牡蛎、磁石重镇安神,止烦惊。不寐患者多情绪不佳、饮食不调,易伤及脾之运化,滋生痰邪,半夏、茯苓、生姜配合磁石为祛痰之要药,党参、茯苓、大枣可起到补脾、益气、安神之效,对患者因不寐而引起之身心疲倦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诸药相合,可使少阳枢机和畅,三焦通利,气化得行,内热得清,神明得安。

典型医案:

案例. 翟某,女,51岁,于2019年12月25日因“失眠2年余,加重半月”前来我院就诊,患者自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甚则彻夜不眠。该患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胸闷气短,善太息。1年前无明显征兆出现阵发性身热,汗出,无畏寒肢冷,夜晚手足心热,大便干2日1行,小便次数正常,色偏黄,饮食正常,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为:不寐;辨证属肝郁型,治以疏肝解郁,镇静安神。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2g 党参10g 桂枝6g酒大黄3g龙骨30g牡蛎30g磁石10g茯苓30g合欢皮10g 夜交藤60g酸枣仁30g 7剂,每日一剂,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2020年01月04日二诊,患者自服用上述方药后,自觉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入睡较前容易,身热汗出较前减轻,仍有心烦情绪不畅,胸闷善太息等症状,饮食尚可,大便每日一行,舌略红苔薄白,脉弦细。予以上方10剂。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020年01月15日,电话随访,患者自述服该汤方后,自觉睡眠质量好转,入睡容易,无睡眠中断,身热汗出较前明显好转,心情较前舒畅,胸闷症状缓解,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基于患者病情好转,嘱患者平素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悦。

按语:

吕世春主任治疗不寐中心思想主要基于调和脏腑阴阳,通络宁心安神理论,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证及其他症状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从而进一步阐述了精确认识疾病病因病机,不论何种不寐,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加减运用,均可收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静,陆颖,吕钦谕,等. 慢性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的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2016,29( 5) : 321 - 324.

[2] 王玲姝,李翊,张志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观察 [J].陕西中医,2016,37(9):1170-1171.

[3] 李万婷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结合针灸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64例 [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0):2434-2435.

[4] 吴欣芳,谢相智,许国磊,等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伴焦虑的临床观察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1497-1499.

[5]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2008年.

[6] 《中医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