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预防及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针刺伤的预防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丽欣 1 宁宁 通讯作者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针对90名针刺伤的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分析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针对所有人员的临床资料开展统计学处理,对比所有人员的临床资料特征、对多元化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结果能够证实,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年龄、性别、工作科室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工时、文化程度、精神状态和工作环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针刺伤和护士的工作时长、文化程度、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的因素有关,所以要让护士掌握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培训来加强预防能力。

关键词】针刺伤;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在使用穿刺针和缝针时,被针尖刺伤叫做针刺伤,后果是会造成被刺伤的皮肤受到严重的损伤。所以对于护士来讲,应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以最大程度的避免针刺伤。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对90名针刺伤的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对从2020年8月到2021年2月90名针刺伤的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分析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1. 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法,针对90名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科室、工时、精神情况、所处环境实施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1. 观察指标

(1)护士的临床特征。掌握所有护士的年龄、性别、工作科室。(2)研究多元化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主要包括工时、精神情况、所处环境和文化程度。

(四)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0.0软件研究处理数据,工时、精神情况、所处环境和文化程度通过%呈现,行x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1. 对护士的针刺伤进行单因素分析

通过结果可证实,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年龄、性别、工作科室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护士的针刺伤进行单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

组别

人次

构成比(%)

年龄(岁)

不小于23

23-26

75

15

83.33

16.66

科室

骨科

妇产科

内科

急诊科

儿科

25

5

27

30

3

27.77

5.55

30.0

33.33

3.33

性别

8

82

8.88

91.1













(二)对护士的针刺伤进行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通过多元化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可证实,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工时、文化程度、精神情况和工作环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护士的针刺伤进行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变量

B值

S.E

Wald

P值

OR值

95%CI

工作时长

1.215

0.258

7.245

0.000

4.252

3.124-7.354

心理精神状态

1.231

0.212

7.862

0.000

6.234

3.273-7.575

工作环境

1.271

0.261

8.362

0.000

5.091

4.342-87.391

学历

0.968

0.211

5.793

0.000

6.417

2.249-10.164

三 讨论

护士针刺伤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构成,其中主观因素为:(1)护士对专业知识不了解;(2)专业能力较差。(3)过往没有受到过严格的技能训练;(4)心理素质差。而客观因素为:(1)因排班制度不完善,造成护士在工作期间无法保持最佳的状态。(2)所处的工作环境不理想。1】而具体的预防措施为:(1)完善制度。应通过培训,让护士尽量多的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提高专业技术能力。2】(2)由专业的培训团队对护士进行培训,其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讲解预防措施,并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3)让心理医生和护士进行深度沟通,然后根据沟通的情况,为护士安排合适的工作时间。3】(4)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经常进行打扫,以此保证环境的干净程度,从而使护士在工作期间能够具有一个理想的精神状态,进而就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出现失误的概率。4】通过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够了解到:对护士的针刺伤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证实,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年龄、性别、工作科室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化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证实,导致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和工时、文化程度、精神情况和工作环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造成针刺伤和护士的工作时长、文化程度、精神状态、工作环境的因素有关,所以要让护士掌握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培训来加强预防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淑君.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探讨[J]. 特别健康,2020(14):210-211.

[2]黄向红,青昆丽,黄梅贤,等.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 智慧健康,2019,5(5):21-22.

[3]罗丹.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保健文汇,2018(9):223.

[4] 黄萍,陈艳,刘翠萍,等. 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3):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