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定位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腔内心电定位在 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杨文利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402260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提高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遵循分组对照原则,随机选取我院需运用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48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研究两组每组24例,其中研究组在治疗期间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置管尖端到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尖端到位率更高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更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PICC尖端定位;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治疗应用


PICC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技术,其主要通过在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导管尖端在患者上、下腔静脉中,达到药物输送目的[1]。近年来,随临床各类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也相应增加了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率,因此提高了人们对于PICC使用安全性的重视程度[2]。基于此,本文将探讨腔内心电定位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6月,终止时间为2021年7月,研究对象为我院需运用PICC置管治疗的48例患者,组别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其中常规组抽取男患15例,抽选女患9例,患者年龄值域区间为34~68岁,平均测验值为(51.24±5.07)岁;研究组抽选男患16例,抽选女患8例,患者年龄值域区间为35~67岁,平均测验值为(51.29±5.24)岁,患者基础资料差异较小,具备研究可比条件。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定接受PICC置管治疗;②经检查患者体表心电图显示正常,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③已排除存在心脏病病史或置入起搏器患者。

1.2方法

对于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操作,通过体外测量已确定置入长度并在置管后运用X线片做定位。研究组采用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进行置管操作。在置管前进行治疗指导,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并简单向患者说明置管流程以及运用到的技术优势,提高患者治疗配合能力。治疗当日,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展开患者上肢,进行局部皮肤清洁消毒,与华只能和右上臂内侧、剑突下扥4个位置放置电极片,调节型心电监护仪为置管模式,查看患者波形保存图像。经超声评估患者导管置入血管通畅情况,而后定位标记选择穿刺点,预治导管长度,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置管术。经导管尾端为患者注射氯化钠溶液,一边匀速送管,一边了解患者心电图上P波变化情况,直到出现P波倒置或双向P波图像,记录心电图图像与导管长度,而后匀速车管,在观察到P波振幅处于QRS波峰 50%~70%范围内时,退出导丝。

1.3观察指标

1.3.1 尖端到位率:结合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标准,判断尖端到位情况。

1.3.2 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61b1b48a6f1fd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表示,X2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尖端到位率

研究组尖端到位率更高,P≤0.05,存在意义,见表一。

表一.尖端到位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未到位

到位

常规组

24

6(25.00)

18(75.00)

研究组

24

1(4.17)

23(95.85)

X2


/

4.18

P


/

0.04

2.2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均有并发症但研究组相对更低,P≤0.05,存在意义,见表二。

表二.两组并发症比较(n,%)

组别

例数

感染

导管异位

静脉血栓

发生率

常规组

24

1(4.17)

5(20.83)

1(4.17)

7(29.17)

研究组

24

1(4.17)

0(0.00)

0(0.00)

1(4.17)

X2


/

/

/

5.40

P


/

/

/

0.02


3 讨论

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化疗治疗安全性,避免长期反复穿刺对患者血管造成的伤害,降低疼痛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意义。在2016年由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发布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文件指出,在进行置管期间做好静脉血管选择与导管尖端位置确定,对降低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作用[3]。在早期疾病治疗期间,常采用“常规测量长度 + 置管后胸片定位”方案进行治疗辅助,但其中应用的X 线定位方式不能很好对导管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容易引起尖端异位事件,影响治疗安全性[4]。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一种新型定位辅助技术,可通过腔内心电图,帮助医师了解导管尖端位置,做好临床检测与调整工作。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尖端到位率更高,其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在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可帮助操作人员结合P波变化了解尖端位置情况,并通过不断调整、监测提高一次性到位率,减少对血管组织刺激,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总而言之,在PICC尖端定位中,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提高定位准确性,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雪莲, 谢红, 陈佳, et al. EKG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J]. 健康必读, 2019, 000(011):26.

[2] 何骄、郭玲、余启艳、高丽、江群. PICC带管期间应用腔内心电图盐水电极法行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研究[J]. 四川医学, 2020, v.41(07):74-77.

[3] 熊巍, 张丽芳, 陈佳,等.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并发症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 40(17):3170-3173.

[4] 周青, 江智霞, 代永娅,等. 特征性P波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20, v.34;No.648(04):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