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哑巴”开了口(个案综述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爱让“哑巴”开了口(个案综述 2 )

段亚娟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中心小学


常言道:精诚所至,玉石为开。要不是我亲身经历,我怎会相信:爱的力量会如此巨大神奇!她可以让“哑巴”开口说话、让“智障”写字读文,创造具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奇迹!

周某,一位总被独自固定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张桌子上的二一班一女生(已于2018年毕业)。她上课从不听讲,也不写字,更不与人说话交流,低着头自玩自乐是她最大的特点和乐趣;下课了,没有人理睬她,没有人愿意与她玩耍。当你和她说话时,她总是歪着头或低着头,呆呆地望着你,一言不发,任凭你用什么办法。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和老师、家长的交谈、反映,我了解到了孩子真实的情况:出生时因母亲难产而导致头部受到挤压,致使长大后有点弱智且有点自闭。

七年来,家长四处寻医救治,但效果不佳,然而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又非常担心、揪心,经常破例将孩子送进教室,然后悄悄的、偷偷的爬在窗台扯着脖子往教室里看,总渴望孩子能有让人惊喜的地方或意外的表现,然而他苦苦等到的总是:老师和其他家长、学生的责难和鄙视。“你孩子不但自己不爱学习,而且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有时还动手打别人”;“都这么大孩子了,连一点羞耻感都没有,竟然在教室后面、在过道、在操场,当着那么多男男女女学生的面脱裤子尿尿,连人都不避讳”……

看着无奈的家长,看着无知的孩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告诉我:决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孩子。于是我多次找孩子的班主任谈话,要求多关注鼓励这个特殊的孩子,把她当做课题来抓。此后,每天的教室巡查,只要走进周某所在的教室,我几乎无一例外总有意识的站在她座位旁边亲切的和孩子攀谈,鼓励和教育其他学生要帮助她,和她一起玩。虽然孩子总是不说话,但我仍不厌其烦地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日久天长,当到二年级时孩子终于敢慢慢地、怯怯地微斜起她一直耷拉着的脑袋,张开了紧闭的小嘴。连她的班主任都惊诧的说到:校长,孩子今天跟您所说的话,比我给她带课两年跟我说的话都要多得多。

这也许就是巴特所说的爱的力量:“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为了让开口说话的势头能持续下去,我随机让班主任叫来家长当面沟通,帮助其分析了孩子目前之所以痴呆、怯懦、自闭的成因,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应教育引导孩子的注意事项,鼓励家长从最简单细小的事情包括说话的语气、方式、数字、词语等机械知识开始,配合老师同心同力用爱心、耐心、细心和包容心,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温润孩子冰冷的内心,加强与老师间的沟通交流,争取一两年之后有所改观……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果不其然,一年后的一次课间,正在学校前院巡视的我,居然看到这个孩子竟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甜甜地说了声:“校长好”!“哦,周某,你好!”,话音刚落,她幸福、害羞地转身跑向操场。那一刻,我似乎突然发觉了孩子脸上从未有过的一丝笑容,眼睛好像有了些微的灵性,往昔面相上的傻楞气儿似乎减弱了,身上也仿佛有了点自信,我的心里顿时感到莫大的欣慰与惊喜,那时的她,已经是个三年级的学生了。

之后,我会常常有意识制造恰巧“邂逅”的场景:早操或者大课间活动时,我会站在孩子身旁或身后,当着她老师的面故意夸奖她跳得真好,动作协调规范;早读、自习或进班听课,我会专门与这个孩子挤坐在一起,让孩子认字写字,放声跟着大家一起读课文,并及时抚摸,当场表扬、鼓励她“真棒”,孩子变了,各方面进步了,老师和家长开始转忧为喜地感谢我:多亏校长长期的关注与鼓励,孩子的变化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真让人感到意外、惊喜与感动!

更让人拍案称奇、刮目相看的是这位周姓女孩上五年级时的那个夏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情:第一节课铃声已响半天,我和主任正站在教导处门口交流期末复习工作的安排意见,影影倬倬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庞连蹦带跳的向我奔来,由于没看清模样,我顺口问道:“喂,这位同学为什么迟到了呢”?孩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兴高采烈的站在我面前激动地说:“校长,今天我过生日”。“哦,过几岁生日呢?”“十二岁生日,我妈妈让我姨妈买了蛋糕和糖果拿来给我们同学一起吃呢!喏,跟在我后面拿着大蛋糕的就是我姨妈了”。她一边兴奋地说着,一边用手指着拎着大盒小包走到我们面前的一位中年妇女,妇女满头大汗,热情礼貌地跟我们打了声招呼,说了些感激的话,最后明确了:昨天跟班主任曹老师都沟通好了,今天要在教室跟同学一起给孩子过个特别的生日,让孩子开心自信,也感受一下班集体的温暖,更想借生日礼物答谢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特别是老师对她特别的关照与包容。听完孩子姨妈的心里话,我破例应允了,并不请自到参与了五一班为这个特殊孩子举办的专场生日party

在庆祝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孩子站在讲台上,拿着讲稿,正确念出了“咿呀学语 蹒跚学步”等难认易读错的词语,这让我激动万分、惊诧不已,也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了“皮格玛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改变一个人行为所起的作用,也应和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说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因为“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为了那些被爱“遗忘”了的特殊孩子,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出于教育管理者神圣的职责,我决心用爱的力量感召我们的老师,同他们一道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用炽热的爱去唤醒那一颗颗孤寂沉睡的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