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探究

秦恺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0

摘要:在新时期减灾救灾工作开展阶段,为有效提升减灾救灾工作的整体水平,应当在实际工作开展时,灵活应用遥感技术,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与优势,如灾害监测预报、灾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辅助灾后重建等,使得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就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遥感技术;减灾救灾;实际应用

引言

减灾救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灾害出现时,减灾救灾工作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在实际工作创新优化时,应当合理引进遥感技术。在空间遥感技术的科学应用下,保证减灾救灾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一、遥感技术解析

(一)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主要是基于不同形态的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传播差异性,完成对不同形态物体的测绘。在对特殊的电磁波光谱分析后,则可以对地面中的物体进行分类建模,有效提高测绘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技术系统

(1)信息源

在遥感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如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时,应当合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提高减灾救灾的工作成效。

(2)信息获取

在实际信息获取阶段,主要是基于遥感技术的特殊装备,对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进行记录分析,进而完成对地面区域的高效快速测绘。为保证该项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可应用多光谱扫描仪、航空摄影仪、成像雷达等[1]

(3)信息处理

鉴于遥感技术应用的特殊性,在对其信息处理时,则需要对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校正、分析、解译处理,进而获取被测绘目标物体的影像特点,对被测物体的外形进行仿真建模。

(4)信息应用

在信息应用阶段,主要是对遥感技术的灵活应用,以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与价值。在新时期减灾救灾工作开展阶段,需要契合实际工作开展需求,灵活应用空间遥感技术,进而发挥出该技术的应用优势,使得减灾救灾工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二、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探析

(一)灾害监测预报

灾害发生前都具有特殊的能量变化,如海啸、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洪灾、旱灾等。为充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与价值,应当对其中蕴含的能量变化进行监测预报,以达到减灾救灾的工作目标。如地震灾害进行监测预报时,则需要根据地震灾害的特殊能量变化,采取针对性的监测预报工作方式。

在地震灾害孕育阶段,主要是地壳内部应力的作用,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以应力与热能进行表现,在震源周边的岩石中进行释放,引发震源局部地热场的变化,而在热量传输过程中,将通过岩石裂缝与孔洞快速传导到地面,进而出现地面快速升温的特殊能量变化。

为此,在对地震灾害进行监测预报时,应当合理应用遥感技术,实现对地震能量变化的动态监测,及时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预警,便于人们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与伤亡。鉴于地震灾害演变的特殊性,单一依靠遥感技术或其他技术,都无法有效提升灾害监测预警的工作水平。为此,在减灾救灾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合理应用遥感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如深部钻探、新型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仿真模拟等,使得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升[2]

(二)灾后应急救援

在出现重大灾情时,必须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避免次生灾害的出现,使得灾害的负面影响持续扩大。在灾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时,应当合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在遥感技术的合理应用下,能够从宏观视角,对灾区的实际灾情进行全面反馈。但由于部分地区特殊环境的影响,遥感技术的分辨率受限,无法全面精准的反馈灾区的实际情况。为此,在实际灾后应急救援工作开展阶段,应当进行人为控制的航拍处理,在无人机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灾区真实灾情的全面了解,便于应急救援指挥部进行科学决策,保证灾后应急救援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如偏远山区出现灾害时,由于灾害的影响,使得道路不通、信号中断。为尽快获取灾区的真实情况,则可以合理应用遥感技术,并辅助无人机航拍技术,对山区灾害的实际情况进行快速了解,便于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救援的效率与安全。如洪灾、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灾害进行处理时,则可以合理发挥出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与价值。

  1. 灾害调查评估

在每一次出现重大的灾害后,都需要快速开展灾害评估与调查工作,便于对各类资源进行快速调用,保证减灾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合理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对灾害发生后,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地质结构破坏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进而评估是否会出现严重的次生灾害,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救援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对灾害引发的社会损失进行有效控制

[3]

当外部天气良好时,应当快速对灾区进行空间遥感监测,并及时开展航空测量工作,对灾害造成的损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若天气环境较差,无法保证航空摄影遥感工作开展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应当及时收集卫星遥感信息数据。在获取相关的遥感数据信息后,需基于大数据技术、仿真系统的支持,将其与灾害发生前的地质信息、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了解灾害发生后,城市、村镇、道路、山体、河流出现的变化,进而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客观的对灾害进行分类评估,及时将灾情的分析评估报告报送给上级救灾指挥部,为政府部门的统筹布局提供参考,保证救灾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四)辅助灾后重建

灾害发生后,不仅需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同时需进行科学规划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人民群众的家园,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应当合理应用遥感技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灾后重建规划,以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在灾区进行恢复建设阶段,应当合理应用数码航空摄影技术、激光测高系统,进而快速获取相关的三维地形数据信息,以及相关区域的影像数据信息。为提高灾后重建的整体工作开展效率与效果,应当合理应用遥感技术,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进行宏观环境的构造,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铺垫基石,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评估、社会稳定性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分析、文化教育工作开展、自然环境修复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界定适宜重建的区域,以及不适宜重建的区域,避免影响到后续工作的稳定开展。

笔者认为,在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减灾救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应当基于遥感数据的分析结果,开展合理的城乡发展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等,使得灾区人民的生活能够快速恢复正常。在未来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多种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如灾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等,建构灾后应急测绘基准体系,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系统的影像图,并建构灾情监测、评估地理信息系统,为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技术体系支持。

结语

综上,笔者以减灾救灾工作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路径,旨在说明遥感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今后减灾救灾工作开展阶段,需要契合工作开展需求,合理引进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减灾救灾事业开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国光.着力提升卫星遥感减灾应用能力更好服务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J].城市与减灾,2018(06):1.

[2]张广汇.架构与模式:大数据语境下减灾救灾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8(04):83-87.

[3]周立.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0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