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2
/ 3

吉林省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于胜然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程度对全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吉林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建设;发展路径

当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吉林省数字乡村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高度重视建设数字乡村。2020年9月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吉林市龙潭区、延边州和龙市和辽源市东辽县四地成功入选四地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1年9月延吉上榜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吉林省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面临新的形势,特别是针对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制定相应的振兴策略,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显得十分必要。

一、吉林省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数字化基础薄弱。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乡村的公路网,保证乡村的交通以及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水电系统,网络信号的稳定都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建设公用移动信息基站,在各地区推广光纤入户使吉林省的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信息更加通畅,当地农民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促进了地区网络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部分乡村仍然没有接入互联网,例如延边地区处于山区,许多处于大山深处的村庄没有网络,电压信号也很不稳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而对于那些已经安装光纤网络的村庄,也同样存在着信号不稳定,通讯质量不佳,网络连接不稳定,网速较城市相比明显较慢等问题。这些问题还严重影响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2、信息化观念意识淡薄,阻碍数字乡村的推进。首先,吉林省属于东北内陆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学历低,在传统的家庭式耕作种植经营方面是行家,但对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其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实施人,对先进科学技术较差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使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难上加难。社会整体没有创新氛围导致吉林省地区的居民信息化意识不足,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居民。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地区村民认为网络对于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比例不足50%。大多数村民比较安于现状,觉得数字化发展可有可无,并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其次,乡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农村年轻力壮的青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入大城市打拼,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与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能力也不足,信息化意识自然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难以落实。第三,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通过部分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程度的调查问卷显示,仍然有40.91%的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的方式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传统种植方式,和村里的示范户生产能手,村里也没有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数字化技术和科学的育苗育种知识。吉林省乡村地区农民每日上网浏览新闻资讯的约占45%,具备现代化种植养殖方式的农民仅占22.73%,农民没有体会到数字化信息化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和作用,所以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信息化专业人才阙如,限制了数字乡村的开展。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人才,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稳步推进,需要依靠农村中广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来为之保驾护航。然而,就吉林省的乡村现实而言,其情况并不那么乐观。首先,就大环境来看,吉林省本就属于人才外流省份,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弱,在全国“人才流失率排名”表。长春市以78.2%的人才流出率赫然排名全国第二位,高学历人才由于本地经济不发达,发展潜力较小,不远留在本地发展,整个省份缺乏创新氛围,本土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不够友好,没有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空间,人才连年处于净流出状态,城市况且缺少创新高素质人才,农村地区更甚。其次,源于长期以来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数字鸿沟”差距明显。由于农村的闭塞和落后,致使高素质、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普遍外流,为了摆脱条件艰苦的农村及收入有限的农业,他们往往会选择到繁华热闹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且多数常年在外,鲜少回村,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人都缺更何况是信息化人才。长此以往,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紧缺,面临人才匮乏的严重考验。

4、资源禀赋束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而言,吉林省的一些农村在数字资源禀赋上并不占优势。首先,农业技术较为落后,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技术的支持。吉林省的智慧农业缺乏技术储备。智慧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由于农业的生物特性,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吉林省地区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地区差距在10年以上,特别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吉林省科研力量比较薄弱,难以为数字乡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交通可达性相对较低。虽然近年国家启动了“村村通公路”等重大民生工程,很多农村也基本已实现了“村村通”,道路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一些吉林省偏远乡村的交通可达性仍然比较低,网络覆盖率也比较低,像延边地区属于山区,许多大山深处的农村没有信号,这大大影响了农产品向外运输及买家考察农产品。和人们的日常沟通和交流,阻碍数字乡村的发展。最后。建设数字乡村,资金保障不可或缺。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亦离不开市场及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农业收获周期性长农村设备落后等,多数社会资本并不愿意进入乡村,从而严重制约了数字乡村的有效推进。由此可见,资源条件方面的劣势束缚着吉林省数字乡村的发展。

二、吉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探讨

1、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是前提。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乡村的设施水平。农村数字基础还比较薄弱,应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相关领域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数字产业化。首先,要加大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在逐步提高乡村网络覆盖率的同时,也要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电信诈骗等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其次,要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例如,“京东农场”、百度“AI+农业”、腾讯“智慧农业平台”等众多电商平台竞相涌起,各大巨头纷纷涌入农业领域,抢占农业“互联网+”高地。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主动抓住机遇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因势利导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2、做好信息化普及宣传工作,厚实数字乡村的文化底蕴。建设数字乡村,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是根基。首先,应结合实际情况扶持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作为信息化宣传的窗口,并以他们为基点,将信息化、数字化逐渐地向村庄辐射和扩散,进而提高整个村庄的信息化水平。其次,要把握好线上、线下两条路线,“双轨并行”,协同推进信息化在乡村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具体而言,一是线上可以用微博、微信取代过去的广播和公告栏进行村务宣传,实现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创新,使群众在网络新形式下收获到新奇与愉悦,从而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二是线下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数字体验馆、信息化示范基地,让乡村居民亲自触摸到“数字文化”,亲身感受数字的魅力,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此外,乡村数字化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久抓不懈,切不可因急功近利而导致数字乡村“重而无基”。扩大应用是关键。对农民来讲,眼见为实,当下见效最好。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在农村普及较快,就是因为简单实用。淘宝村、微商村到现在的直播村出现,也是因为好应用推广。应着眼农业农村实际,开发更接地气、更简单实用的数字应用。

3、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数字乡村的人才支撑。建设数字乡村,专业化的信息人才是关键。初期示范引领者缺失,是数字乡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应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培养,支持数字乡村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乡村发展。长期以来,农业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大量技术人才游离于农业之外,信息化、数字化在农村的推进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匮乏考验。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内部培养”的原则,开展针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与教育工作,就地挖掘和吸收信息化本土人才。从农民自身实际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制信息化培训和互联网教育,开展诸如线上与线下、长期与短期、普及教育与私人订制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二是贯彻“外部引进”的方针,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外部引入专业化的信息人才。加强乡村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实地考察与线上直播的形式使其真正了解农业,认识农村,逐步扫清社会对农业农村的观念偏见。与此同时,还应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及时地表彰与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投身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热情,不断壮大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队伍。

4、发展农村数字化经营模式。数字化经营模式是提升农产品交易率、避免农产品闲置及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路径。政府应加大农村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培养,在多方考察农村数字化经营模式成功的案例之后,创建符合地方农村实际状况的数字化经营体系,如网上农场、等。以吉林知名品牌“长白山人参”为例,当地养殖户就可以采用网上农场的形式,充分发挥该种方式的优点,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对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其次,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优化数字乡村的要素资源。与其他行业相比,投资农业农村的回报率低且投资回收的周期长、风险大,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往往决定其很难青睐农业投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乡村战略的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各地区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不同现状,制定更加精准的优惠政策与专项扶持资金。具体而言,一是要继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力度,吸纳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化的项目中;二是积极探索改进政府与各种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模式,推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更深层次地融合。并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避免信息化设施的盲目建设抑或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章军杰.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路径选择[J].商讯,2019,10:110.

[2]赵晔.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N].学习时报,2019-10-04(3).

[3]朱海洋.浙江: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J].智慧中国,2019(4):85-87.

【作者简介】于胜然(1997.07-),女,汉族,吉林省敦化市人,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