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时尚 争做文明小先锋——信息科技课堂中的生态文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垃圾分类新时尚 争做文明小先锋 ——信息科技 课堂中的生态 文明

蔡杰

上海市崇明区东门小学 上海 202150

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广泛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推行垃圾分类,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一】案例背景

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我们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也承担着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重要任务。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被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而这一“文明”包括了公民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我们的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应遵守生态文明的准则,这也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

【二】目标与思路

本节课内容是《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的主题2使用图形界面软件,旨在了解图形界面软件的使用规律,在此过程中对各种功能软件产生兴趣。中图版教材对应的是画图软件的教学内容,根据区级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及本校信息科技学科现状,本学期选用scratch编程软件作为主题2的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近期开展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本节课设计了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设计相应垃圾分类的应用活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对软件操作方法的关注,注重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垃圾分类意识。

三年级的孩子年纪尚小,已具备一定的垃圾处理意识,比如知道垃圾丢到垃圾桶,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正确的垃圾分类规则,也就不能把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地落实到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现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养成垃圾分类意识。

本课名为《垃圾分类新时尚 争做文明小先锋》,那么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强调不乱丢垃圾,只是对生态文明的基础要求;强调垃圾分类新时尚,过有意义的生活 ,才是对公民生态文明的高品质要求,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基础要求之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三、知识与技能:理解并学会垃圾分类规则。

关于垃圾分类,学会对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进行分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

  1.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编程操作、小组交流、习惯培养

具体到方法,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分类体验,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在重点的“编程操作”这一环节,我则给他们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垃圾分类小应用征集活动,用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垃圾分类小应用来帮助他们掌握巩固这一技能。



【三】过程与方法

一、 创设情境、体验导入

本课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生活基础,先通过实践导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通过观察进行分类,学会对垃圾分类。

61a6ed9522992_html_fae30366798c49b5.png

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形式,用学校正在举行垃圾分类小达人招募活动,引出“垃圾分类”这件事,顺带介绍了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这样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有所回顾,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具体介绍如何分类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有哪些,这也是对以往生活经验的一个总结。接着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下他是如何分类的,注意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己找出分类不正确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垃圾分类规则”了,我用制作的垃圾分类微视频进行演示,同时指出刚刚演示的同学不正确的地方,还可以配合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小儿歌,方便学生配合记忆。由于整个“垃圾分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的,我采用学生面对面相互练习、再请学生上台演示来强化这一过程。

二、编程操作、小组交流

1. 分析规划

1)分析易拉罐扔进可回收垃圾桶

2)规划

小组活动一:a小组合作,进行脚本设计。

b想一想,可以用到哪几个脚本模块?

c选一选,用笔圈出来



2.验证修正

1)验证

根据交流总结的结果,将初步脚本模块进行排序验证。

小组活动二:a小组协作,打开“垃圾分类1 ”

b.试一试,对照脚本设计进行编程。

C改一改,运行脚本验证程序是否正确。

2)修正

师生合作,通过增加及删减,完成脚本编写

3. 总结

易拉罐扔进垃圾桶=易拉罐如果碰到垃圾桶,那么隐藏。

4.提出问题

易拉罐扔进可回收垃圾桶,易拉罐不能扔进有害垃圾桶(返回原位)

1)如何用scratch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

易拉罐如果碰到可回收垃圾桶,那么隐藏;如果碰到不可回收垃圾桶,那么回到原位。

2)小组活动三:

小组活动三:a小组协作,打开桌面-学习资源包-垃圾分类2。

b 改一改,修改脚本,并验证是否正确。

c想一想,你还能想出来另一种编程方法么?

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脚本模块对原有的脚本进行基础修改。

5.学生完成剩余垃圾分类小应用

最重要的就是编程实践,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教育就是要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结合,这一环节设置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分类的技能,就像游泳、开车,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形成记忆。通过这个环节下来,学生也都基本掌握了“垃圾分类”这个重点。

61a6ed9522992_html_75d0ed473f639fae.png

三、养成习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在本课的最后,向学生展示我国在垃圾处理上的决心。

“限制和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打击洋垃圾走私。”——摘自《人民日报》。展现了我们的民族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学会了垃圾分类,知道了垃圾分类的规则,那么是不是就能就此结束了呢?我认为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养成习惯,为此,在课的最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张课后学习单,先让学生“填一填今天学习的垃圾分类小知识”,接着让学生完成“一周所要达成的内容”,给自己画上笑脸,并请家长亲自监督,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对于今天课堂效率的一个自我评价,又能帮助他们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受益终身。



【四】成效与思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意识的目标,我设置了趣味的导入环节、体验式情景设置,严谨的编程设计。这是考虑到导入关系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喜欢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体验式情景设置,能帮助学生真实的融入课堂;严谨的编程设计,起着对知识点的落实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同时,我认为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质量与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这节课上,我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的说来,这是一堂我准备的较为充分又不同于以往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优势,有时采用肢体动作,有时使用幽默语言,配合案例,极大的调动了课堂氛围,落实了知识点。在课堂中也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享受课程的经过,更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带领学生提升自我素养,成为生态文明的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