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模式下营造活力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互动模式下营造活力课堂

杨守枝

浙江省平阳县麻步镇实验中学 浙江省平阳县 325401

课堂是学生表现和展示自我的主要舞台,目前的教学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中给aa学生以太多的限制:当学生动手实践时,总是要规定按一定的程式进行;当学生自主探索时,总是怕学生远离教师设定的轨道;当学生合作交流时,总是尽揽对aaaaaaa结论有效的信息。一些分组研讨也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只有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状态下,不断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营造富有活力的课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下面就是笔者平时常态课中的教学片断,课上的情景历历在目,课后让我思绪万千……

出示题目:锐角等腰△ABC中,AB=AC,BD⊥AC于D.

求证:BC2=2AC·CD .

生1:首先将BC2=2AC·CD化为比例式2AC/BC=BC/CD,设法取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C,构造相似三角形进行证明.延长CA至E,使AE=AC,连结BE,则CE=2AC.不就可以了。

生2:老师,我们也可将BC2=2AC·CD化为比例式AC/BC=BC/2CD,设法取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CD,依然构造相似三角形进行证明

师:看来很多同学已经有不同的证明方法,下面我们可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看看在这节课里我们班能有多少种伟大的证明方法?

师:哪个同学先展示一下你的证明方法?

生3:老师我想到了,由BD⊥AC,BC2=2AC·CD,让我想到了射影定理,只需要BC成为以BD为斜边上的高的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即可,这不难做到.

师:太棒了!给你们一点空间,你们竟然还老师一片精彩!还有补充吗!(再次有效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很快讨论开来,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快就有人举手)。

生4:老师,我有个不用添画辅助线的方法哦,为什么不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来证明呢?师:××同学确实很厉害,(顿时掌声一片)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课下大家继续哈。综合刚才同学们的证明方法,我们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5:添画不同辅助线会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常用的辅助线添画方法,(1)延长较短线段;(2)在较长线段上截取;(3)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等等……

本节课气氛非常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亮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解决本节教学问题的同时,有效而又无痕地挖掘知识内涵,一题多解不仅激发学生思维,而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性,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发展,简直“润物细无声”!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在为学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到高兴。作为一名多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想当然”的常规思维的束缚,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师的观念。课堂上多让学生动脑想想,多动手做做,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那怕是“异想天开”的答案,甚至是稀奇古怪,不能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要学会倾听,充分肯定学生。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个大舞台”, 对课堂来说亦然。那么老师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充分的发挥自我?我认为:

  1. 少点“灌输”,多些“引领”

布鲁纳认为:“实现教育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通过引疑、激疑、质疑,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错解”往往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多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符号、表象或概念、命题之间的联系出现了编码错误,或是产生负迁移,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他们犯错误的过程应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来激活课堂教学,因为只有这种真实的思维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要以全新的视角对错误资源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加以妙用,为学生开辟一个全新的天空。

2.寻找支点,搭建舞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支点是动态变化的,是为高效完成学习目标而引入的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智力支持和硬件支持。老师在每一堂课中都要立足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环节,来突出或强化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二教学片断中我以寻一题多解的激发为支点,通过精心设计矛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我充分利用小组智慧的闪光点,针对小组内有价值问题进行思维碰撞,对知识进行深化巩固。课堂中也可以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为支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构建了生动活泼的创新课堂,培养了学生的成功心态,使每位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体现, 在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化的驱动的支点下,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劲头很足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启动自主的思维,萌发智慧的灵感!

3.放“的”学生,人人参与

课堂是学生表现和展示自己的主要舞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他们从听众的角色转变成舞台上的主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以保证自身的发展,做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作为主体的学生认识作为客体知识的过程,这必须由学生自身来完成,他人无法替代,即使教师的中介作用何等出色,但成败的决定权在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教终究为了学,而学的投入与否及多少直接关系到教的成败。教学内容可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征求学生意见,教学时干脆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探究,确定思考的方向,小组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教学片断中学生不但讲得很好,而且思考的角度令我惊叹。让学生来参与教学,使学生从依赖教师到独立思考,教、学才会相得益彰、向前发展。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行为的参与作用,引导学生在自学中独立质疑,通过观察、实验,从现象中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学习要点,使学生的智力在自主思维过程得到较有力的开发。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芦苇,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思想的天空是广阔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向,一个感受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驾驭。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老师也必须参与到这种变革中来,否则我们将会被淘汰。一切研讨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行为的跟进和改善。一个有理想的数学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更应该有如何上好“家常课”、“平常课”的神圣责任感、使命感——因为这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终身耕耘的热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上数学课的快乐,他们会怎么样?他们会在美丽的数学课堂中绽放活力,主动去做数学、用数学。这不正是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积累、重温真理、碰撞思维,去伪存真,不断学习名师的优秀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好课观,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质量,构筑有自己风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