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与集中——浅谈小学数学思考题的处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30
/ 1

分散与集中 ——浅谈小学数学思考题的处理策略

黄江明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 湖北省十堰市 邮编 442000

说到小学数学的思考题,恐怕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在课堂里讲吧,一节课难把一道题讲得大家都明白,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更有少部分差生听得云里雾里,只有少数尖子生能真正理解。而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允许你用一节课时间来处理一道思考题;在课堂里不讲吧,那教材编写此题意欲何为?更何况新大纲明确提出,数学要为不同学生充分发展提供机会,不同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你随意放弃思考题的教学岂不剥夺了一部分学生发展的机会?这当然与大纲精神相违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本人经过不断实践,采用了分散与集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实效显著。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 分散

我把全班学生,按优、中、差比例搭配,分成若干小组,选一名学生为小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及主持研究活动,这些小组组成相对固定。

在处理思考题的前一节课或前二节课,把解决这道思考题的任务布置下去,并规定在什么时间完成,并明确要求,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也可以参阅书籍,资料或动手实践等。

当学生接受此任务后,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探究、讨论、验证等。当然,他们花费的时间远超过一节课的时间,各组解决的策略与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时甚至连他们也讲不出道理,或者根本不对。但是,这经过了他们充分的参与和思考,无论是否把问题解决,也不管优生还是差生,他们对这道题的理解是充分的,思维活动也是充分的、发散的。这为后来老师在集中讲解打好了充分的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9页的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厘米,原来长方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在课外小组探究中,有的动手操作,有的拿实物比较,也有的看书中图分析,最终许多小组都发现了关键所在:与原正方体比较,增加了4个面,而4个面都相同。于是就容易求出每个面积:56÷4=14(平方厘米),再求出长:14÷2=7(厘米),最后得出体积:7×7×(7-2)=245(立方厘米)。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很难明白:明明增加了5个面,怎么只增加了4个面,通过小组的合作观察、比较、试验,最终都明白了其中道理,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集中

这里所谓的集中,就是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在讲解前,可以先让小组汇报答案与方法,以及存在的困难,老师再在学生的汇报基础上,一步步把这道思考题讲明白,重点把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讲透彻。对于不同的方法,途径,老师都予以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力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因为有课外小组的思考与讨论,课堂内老师讲解起来很省时间,而学生理解和掌握得也特别好,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加深了学生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

另外,在处理完这道思考题后,教师在提供两道类似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一道与原题思维方式相近,难度也差不多,另一道则简单一些,让学生尽可能完成难一点的,如果实在不会,也可选做简单一些的。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经过老师的讲解,再进一步练习,应该说思维都会得到发展与提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是简单统一答案即可,不必再细讲。

例如前面讲的那道题,在小组汇报中,大多数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对关键点:“增加了4个相同的面”上,还有些同学不太理解,老师这时就重点对这点进行实物演示、讲解,这道题基本上就解决了,而各小组汇报的不同方法,教师都加以赞成,尤其是联系实际的作法。并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当数学习题难以解答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理解。这也正是新大纲提倡的生活数学观。

在讲解完成后,我又出了以下难度不同,但又与原题很相近的两道题,让学生选做:

1、(难一点的):把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沿一个角挖掉一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简单点的):把3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求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统一答案:第一题表面积没有变化,仍是(8×5+8×4+5×4)×2=184(平方分米);第二题表面积将减少4个面,答案是:3×3×(18-4)=126(平方厘米)或找出拼成长方体的长是9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3厘米,3×3=9(厘米),再求面积(9×3+9×3+3×3)×2=126(平方厘米)。

这样的处理,与单纯的在课堂内讲或根本不讲,所收到的效率和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学生的思维拓展的丰富与深化程度也大不相同。

分散与集中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优生与差生相协作,例题与练习相联系,再加上教师及时的指导与表扬,这就是我处理教材中思考题的方法与策略。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