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爆炸事故及救援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煤矿爆炸事故及救援技术分析

徐贺

淮北矿业军事化救护大队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煤矿生产活动中,煤矿爆炸是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独特事故。煤矿频繁发生爆炸事故对煤矿相关设备造成损害,也对煤矿造成巨大损失和财产损失,影响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因此,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采用科学救援技术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煤矿爆炸事故及救援技术。

关键词应急救援体系;安全事故特点

引言

煤矿开采是一项系统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其受到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复杂多变、生产条件恶劣、技术装备水平偏低及职工技术人员相对偏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煤矿生产危险性较高,透水、瓦斯、煤尘、冒顶片帮、冲击地压及有毒有害气体等安全事故频发。统计表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可将事故损失降低至约5%~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应急救援管理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导致煤矿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煤矿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管理是对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是为了预防、控制及消除紧急突发事件,降低其对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恢复的活动。煤矿应急救援是针对煤矿特有的事故开展的应急救援工作,是为了煤矿安全生产,避免出现突发事故、降低事故危害,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重大次生灾害威胁而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煤矿应急救援由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4个动态管理过程构成。煤矿应急救援体系是为应对煤矿突发事故、尽可能保障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而由各职能不同应急救援机构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该体系包括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机制及救援装备等要素,煤矿通过该体系实现对事故和危险源的控制。矿山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既能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能较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2煤矿爆炸事故的性质和特点

2.1瓦斯爆炸

甲烷和氧气之间快速剧烈的氧化反应导致气体爆炸。甲烷与空气中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氧化学反应。引起气体爆炸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相应的爆炸温度和足够的氧气浓度。第一,空气中气体的浓度。一般情况下,空气中气体浓度在5%至16%之间时,会发生气体爆炸,气体浓度在7%至8%之间时,最容易引起气体爆炸。当气体浓度低于5%或高于16%时,虽然不能达到爆炸浓度,但仍会引起气体燃烧。二、相应的爆轰温度。气体爆炸要求爆炸温度在650 °C到750 °C之间。一般而言,当电气设备和火花因地雷爆炸而产生摩擦和碰撞时,有可能达到爆震温度。第三,充足的氧气浓度。具体生产过程中,氧气浓度应保持在12%以下,如果高于12%,很容易发生气体爆炸。当氧气浓度低于5%时,空气会吸收反应所需的部分热量,这在冷却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从而防止气体爆炸。实际工作区,除采空区和封闭区氧气浓度不超过12%外,大多数情况下氧气浓度可达到12%,因此容易满足气体爆炸的要求,生产作业中应特别注意。

2.2水煤气爆炸

并且水蒸气与高温焦炭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氢,它们是水气的主要成分。当水被用来清除煤矿煤仓和煤矸石火灾中产生的水气时,具体操作过程应防止水流直接瞄准火焰中心进行冲击,但逐渐受到边缘到火焰中心的影响,从而避免水气爆炸。

3对策及建议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直接关系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加强煤矿应急管理工作及完善煤矿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有利于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不利影响。

3.1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做到预警到位、指挥得力及处置得当,及时将煤矿及周边应急资源高效、迅速的投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协调各种人、机、物等关系,若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不完备,必然造成各小组工作人员沟通不畅、浪费大量时间、协调效率低,导致应急救援工作延滞。高效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应该依托大数据研究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提升各小组(部门)“协同作战”能力,促进各小组(部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及工作协同,各小组(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最终形成高效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3.2提高应急队伍实战水平

与国外煤矿救护队相比可发现,我国煤矿的救援队伍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矿山救护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应进一步提高。时常发生因缺乏专业救援知识而去救援出现二次损伤事故的案例。不断规范应急救援队伍的实训管理,提高应急队伍实战水平,是降低应急救援事故的有效举措之一。根据应急预案,对煤矿从业人员和矿山救护队队员加强应急培训和演习,培养专业救援人才,锻炼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其实战水平,使救援队员在实战时安全、快速、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救援任务;重点培训事故风险意识和各种避险救灾知识,提高自我能力、责任意识、心理素质及团队精神。

3.3应急救援车设施的应用

为确保煤矿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必须与实际工作需求密切联系,全面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质量。采用救援车辆设施的科学应用,可以促进煤矿综合应急救援活动的顺利发展。采用救援车辆,可以充分发挥多样化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成功率。例如,救援车辆的电话通信功能可以无缝连接地下防护室的通信设备,有助于联系被包围的人员,了解地下人员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调用扩展并在实际使用时接收扩展的角保护,在视频传输中发挥积极作用。视频传输光纤利用光收发机将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机,监控机可以了解保护室内的情况。此外,监测和控制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救援车辆配备了与每枚地雷相对应的监测数据接口,可与监测机连接。通过使用软件,在上传室监测数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地下应急保障和应急救援工作的质量。

3.4事故发生应急避险

瓦斯爆炸事件突然发生,难以预测,瞬间发生。通常情况下,救援人员很难第一次聚集在现场进行和组织紧急救援工作。因此,矿区应制定完善的瓦斯爆炸事故防灾技术体系,以支持爆炸事故条件下的人身安全防护和防灾工作。第一,对路线进行分析和确定技术,以避免沿路线发生灾害。各矿区的生产情况各不相同,灾害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发生爆炸事故时避免灾害的途径。这种方法目前在中国广泛使用。地下作业人员在确定具体疏散路线后,应充分掌握地下通风系统、防灾方向和条件,迅速了解爆炸事故的地点和影响范围、通风设备和机电设施爆炸的危害程度,以及发生爆炸事故时的自我救援方法,以便真正实现有效的自我救援。在实践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工作人员难以充分了解情况,既定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难以维持地下防灾秩序。二、永久避难室直接建在地下,主要是在人们无法撤离灾区时的临时避难场所。在实践中,永久逃生舱往往具有良好的逃生效果,可以帮助等待救援的人。一般来说,逃生舱必须配合航路回避法应用,以缩短人员回避距离,尽快让人员进入安全区,避免伤亡等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爆炸对企业财产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煤矿爆炸救援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和救援措施,预先确定救援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重视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煤矿规避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相关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雷雷,杨志锋,解学才,等.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研究基础分析[J].煤炭技术,2017,36(12):133-135.

  2. 孙继平,钱晓红.煤矿事故与应急救援技术装备[J].工矿自动化,2016,42(10):1-5.

  3. 文虎,秦康,郑学召,等.水力切割技术在煤矿安全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煤矿安全,2019,50(6):74-77.

  4. 高婧祎,赵鸿儒,周福平,等.煤矿救援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J].煤炭工程,2017,49(3):96-99.

[5]王海荣,冯卫兵,王伟峰.基于Vague集的矿井瓦斯爆炸应急救援风险决策评价[J].煤矿安全,2018,49(12):151-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