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评估屈光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OCTA评估屈光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王明 欧娜

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 重庆黔江 409000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评估屈光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0名学龄儿童,将其分为高度近视组(8例)、高度远视组(7例)、中度近视组(12例)、中度远视组(7例)、轻度近视组(15例)、轻度远视组(6例)、正视组(25例),均进行OCTA检查,比较各组间的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各组间黄斑区千层血管密度(SCPVD)、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DCPVD)、6mm×6mm范围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ART)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儿童出现屈光不正会对其黄斑区血流产生一定影响,且随着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会导致视网膜厚度降低。

【关键词】屈光不正;学龄儿童;OCTA;黄斑区血流;视网膜厚度


屈光不正是指外界平行光线不能正常聚焦在视网膜黄斑部,常会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情况。形成屈光不正的原因较多,如遗传因素、不合理用眼等。屈光不正会导致视网膜出现退行性改变,产生多种恶性影响,加之学龄儿童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关于屈光不正的问题更应重视。屈光不正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视网膜造成影响,黄斑区作为视网膜上厚度最薄、视觉最敏感的区域,集中存在大量的视觉细胞,若增加对黄斑区的关注可尽早了解视网膜变化情况,从而尽早对影响视功能的风险因素给予干预,避免屈光不正问题的加重[1]。为进一步做出验证,本次研究选择部分学龄儿童,通过对其进行OCTA检查来评估分析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间诊治的80例(155眼)学龄儿童,年龄为6-12岁,按照屈光情况将其分为高度近视组(8例,13眼)、高度远视组(7例,12眼)、中度近视组(12例,24眼)、中度远视组(7例,14眼)、轻度近视组(15例,30眼)、轻度远视组(6例,12眼)、正视组(25例,50眼)。

入选标准:已获得儿童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屈光不正分组参考符合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患有其他眼部疾病;存在家族遗传病史;儿童依从性差或存在交流功能障碍等。

1.2 方法

对儿童进行病史询问、视力检查、药物散瞳、验光等一般检查,瞳孔散大符合标准后实施OCTA,保持坐位并调整姿势、额托及颌托位置,告知儿童检查中患眼注视蓝光、尽量避免眨眼,扫描范围为6mm×6mm,扫描结束后仪器自动生成图像及各项数值,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不同屈光不正组与正视组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指标。包含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SCPVD)、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DCPVD)、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测量6mm×6mm范围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ART)。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对计量资料(61a44a8800375_html_c4f81b1e424aabaf.gif ±s)行F检验对比。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间SCPVD、DCPVD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正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SCPVD数值最低(P=0.005<0.05),高度远视组DCPVD数值最高(P=0.033<0.05)。其他屈光不正组与正视组SCPVD、DCPVD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CRT数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RT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ART数值最低(P=0.000<0.05)。详见表1。

表1各组间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指标的分析对比(61a44a8800375_html_c4f81b1e424aabaf.gif ±s)

分组

例数(眼数)

SCPVD(%)

DCPVD(%)

CRT(um)

ART(um)

高度近视组

8(13)

46.67±3.11

44.63±4.89

236.74±14.63

261.71±21.59

中度近视组

12(24)

49.71±2.83

47.17±5.02

240.12±14.10

270.34±15.87

轻度近视组

15(30)

49.42±3.41

48.05±5.87

241.37±16.42

282.73±12.38

高度远视组

7(12)

50.79±2.31

51.48±4.03

238.31±22.08

292.86±14.55

中度远视组

7(14)

49.83±2.62

49.21±4.34

234.45±18.67

291.23±11.35

轻度远视组

6(12)

49.58±3.29

45.54±4.46

250.47±29.68

293.48±16.57

正视组

25(50)

50.17±3.11

46.89±5.98

237.41±11.89

289.12±11.45

F


2.564

2.735

1.024

4.649

P


0.015

0.012

0.436

0.004

3 讨论

随着科技水平及各类电子产品在家庭的普及,近年来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儿童及青少年中逐渐增高。临床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的视功能呈现一个快速正视化的过程,除少数婴儿受遗传因素影响出生后呈现近视状态,多数婴儿出生后是处于一个自远视向正视或近视发展的过程,但由于屈光不正是无法按照理想预期发展所控制,屈光不正的程度、视力、散光类型等均会影响儿童视功能的发展方向,因此重视监测眼球屈光度的变化是预测儿童视功能发展的重要措施[3]。本次研究主要就通过OCTA对不同程度屈光不正的学龄儿童视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估,观察不同屈光不正状态与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的关联性,以便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发展作出相关的预测,并尽早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

本次研究检测结果分析显示,不同屈光状态下各组间的SCPVD、DCPVD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屈光状态的不同会对儿童黄斑区血流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经对比发现,与正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的SCPVD数值最低(P<0.05),高度远视组的DCPVD数值最高(P<0.05),其他屈光不正组与正视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黄斑区血流改变,由此可见屈光不正会影响黄斑区血流,且对于高度近视及高度远视的儿童改变更明显,提示此种情况下儿童视网膜可能出现病变,需进一步检测并采取干预。另外各组间CR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屈光不同状态下对中央视网膜厚度影响不明显,但ART数值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与正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的ART数值最低(P<0.05),可见屈光状态的改变已对平均视网膜厚度产生影响,且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对视网膜的影响越大。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儿童发育过程中黄斑区血流情况与视网膜厚度有一定关联,应注重黄斑区血流的改变情况。

综上所述,学龄儿童屈光处于发育过程中,针对屈光不正的情况应注意评估黄斑区血流情况,该指标的改变与视网膜厚度之间有重要联系,有助于尽早对因屈光不正造成的视功能相关疾病做出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谭亮章,田芳,张红.基于OCTA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分析[J].眼科新进展,2020,40(03):73-76.

[2]李娜,齐艳华.利用OCTA评估屈光不正对学龄儿童黄斑区血流及视网膜厚度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 2020,20(8):1439-1442.

[3]刘克政,许晓璇,吴晓蓉,等.不同屈光度对近视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厚度的影响研究[J].江西医药,2020,55(12):1858-1861.

王明(1991-08)男,土家族,重庆黔江区人,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眼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