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应用于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应用于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唐小涵 姚瑶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610072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青光眼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结果:护理前2组的健康知识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健康知识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依从性优良率观察组为97.37%,对照组为81.58%,P<0.05。结论:对青光眼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其疾病认知度并增强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青光眼认知行为护理模式;价值


青光眼是十分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且近年来的发病率较高,多数属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产生慢性视神经损害,甚至可导致失明。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眼内压的升高有关,从而导致视神经受损,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手段较多,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等,能够缓解其临床症状。然而多数患者缺乏良好的疾病认知,使得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影响其病情康复及远期预后,所以需要做好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服务来提升其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1]。以下将分析对青光眼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76例青光眼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8~82岁,均值为(53.6±1.5)岁;发病时间为2个月~4年,均值(2.2±0.3)年。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36~83岁,均值为(53.7±1.3)岁;发病时间为3个月~4年,均值(2.3±0.3)年。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如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复诊指导等;观察组联合应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方法为:(1)护理评估:组建护理服务小组,就认知行为护理模式的基本原则、专业知识及技能等进行学习和培训。小组成员共同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并充分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及心理状态,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认知行为护理方案;(2)心理疏导:进行护患沟通以及运用问卷量表等方式进行心理评估,充分引导患者进行表达和倾诉,期间给予回应和安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负性情绪的原因所在。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言疏导,通过运用安慰、解释、鼓励以及暗示等相关语言沟通技巧来疏解其负性情绪。向患者讲解日常可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和收听音乐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适;(3)认知干预:利用口头宣教法、健康知识讲座、PPT展示以及宣教材料发放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青光眼的病因、治疗手段、日常注意事项和预后等。鼓励患者和家属进行提问,更有针对性的给予讲解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4)生活指导:向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大力咳嗽以及用力排便,密切监测眼压水平,定期回院复诊以及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完成药物治疗,并进一步讲解眼药水的正确应用方法和日常眼球按摩方法等;(5)社会支持:创建微信交流群或者举办病友交流活动,鼓励患者间相互分享提供支持和关怀,引导家属做好患者的陪伴、关爱和支持等工作,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为增强其康复信心。

1.3评价标准

(1)2组患者均于护理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疾病认知度,其中包括青光眼的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保健常识等,总分为100分。(2)对于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优:患者在治疗期间积极性和依从性良好,能够自觉完成遵医用药、定期复诊、科学膳食以及各项日常自我管理活动等;良:患者在周围人员的督促下可配合完成药物治疗以及定期复诊,偶有不依从行为;差:患者经常性的出现用力排便、漏用药物等不依从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61a098f2e8b94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 ±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评分组间对比

护理前2组的健康知识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健康知识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

1 健康知识评分组间对比(61a098f2e8b94_html_974ceb15fce297b8.gif±s

分组

n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

观察组

38

53.62±5.18

90.26±6.53

19.635

0.000

对照组

38

53.63±5.20

71.15±5.23

12.305

0.000

t值


0.185

9.635

-

-

p值


0.627

0.000

-

-


2.2治疗依从性组间对比

治疗依从性优良率观察组为97.37%,对照组为81.58%,P<0.05。

2 治疗依从性组间对比[n(%)]

分组

n

优良率

观察组

38

25(65.79)

12(31.58)

1(2.63)

37(97.37)

对照组

38

11(28.95)

20(52.63)

7(18.42)

31(81.58)

χ2


11.159

6.035

5.095

5.095

p值


0.000

0.010

0.013

0.013


3讨论

青光眼近年来的发病率较高,如常见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青少年性青光眼以及无晶体性青光眼等。该疾病的发生使得患者视神经萎缩以及视力水平降低,随着病情进展若未能妥善治疗还可能导致失明,这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生存品质构成严重影响[2]-[3]。在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通过做好行之有效的护理服务,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促使临床疗效提升,更好地改善其视力水平和缓解相关临床症状。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从患者的心理、认知、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和干预来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舒缓其心理压力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依从性,从而为治疗手段、疗效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4]。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后治疗依从性优良率较对照组大幅提升,并且该组的健康知识评分在护理后高于同期对照组。表明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可提升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对青光眼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其疾病认知度并增强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宋微. 认知行为护理对青光眼术后患者远期疗效及疼痛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98):246-247.

[2] 吴芙萍. 认知行为护理对青光眼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及远期疗效的影响[J]. 东方药膳,2020,15(11):228.

[3] 董运婷. 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减压训练对青光眼患者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4):4031-4032.

[4] 李泽琼. 疾病认知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心理状态、遵医行为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3):4292-4295.



第一作者:唐小涵 女 本科 主管护师 护士长,从事眼科护理管理专业

通讯作者:姚瑶 女 护师

联系方式:3059590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