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研究

牛晶晶

临沂中心医院 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 目的 探究在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采取介入治疗开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病例:114例,病症: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入组时间:2019年5月-2021年5月,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方式,组别:实验及对照,各57例,治疗方式:常规治疗和介入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有效优化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心力衰竭也有心衰之称,其指的是患者的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产生改变,无法将静脉的回心血量正常由心脏排出,引起静脉系统血液淤积表现,对动脉系统血液的正常灌注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心脏循环症候群表现。心力衰竭并不属于独立性的疾病,其属于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一种表现,临床发现超过14%的患者中都发现了瓣膜性心脏病[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病症,瓣膜性心脏病当中风湿热造成的瓣膜损害几率最高,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探索基于心导管的介入治疗手段成为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病例:114例,病症: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入组时间:2019年5月-2021年5月,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方式,组别:实验及对照,各57例,治疗方式:常规治疗和介入治疗,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9:28,年龄(岁):33-78,均值(42.52±6.19)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30:27,年龄(岁):34-79,均值(42.16±6.27)岁。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晨起口服1次/日(规格:47.5mg/片,生产企业:AstraZenecaAB,国药准字J20150044,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40777);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次/日(规格:0.1g/片,生产企业:BayerS.p.A,国药准字J20171021,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684);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温水冲服1片(规格:20mg/片,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并给予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利用美国伟康公司制造的呼吸机(型号为S/T-D30BiPAP),设定吸气压力为8cmh20,呼吸频率为18-24次/min。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为了保证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桡动脉波搏动情况进行监测,并开展Allen试验,假如患者桡动脉介入试验显示为言行,那么可以给予股动脉介入疗法。协助患者在导管床上保持平卧位,并给予其氧气吸入,依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手术时先利用PTCA将冠状动脉的狭窄区域进行扩张,放入支架以后要保证该支架贴壁状况良好。手术过程中要经动脉鞘管给予每千克100U的肝素注入,间隔1小时再次注入1000U。手术完成以后通过皮下注射5000U低分子肝素,每12小时进行一次,持续用药五天。同时每天要服用75毫克的氯吡格雷。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3.1疗效判定

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指标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明显;有效:临床指标有效缓解,心功能有所提升;无效:临床指标未见变化甚至加重,心功能指标未见优化。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数×100%。

1.3.2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进行检查和比较,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搏出量(SV)、心排出量(CO)。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61a052324aeb7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57

37

18

2

55(96.49%)

对照组

57

31

16

10

47(82.46%)

x2





5.961

p





0.015

2.2心功能指标比较

实验组的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2。

表2:心功能指标比较(61a052324aeb7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分组

例数

LVEDd(mm)

LVESV(ml)

SV(ml)

CO(L/min)

对照组

57

41.32±3.36

42.57±2.35

49.75±3.17

3.24±0.41

实验组

57

37.58±2.29

47.36±2.32

56.14±3.21

3.86±0.65

x2


6.944

10.951

10.694

6.0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心力衰竭病症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血液动力学发生反常情况以及患者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的,病患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肾素血管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病情出现以后,患者会发生显著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假如心脏肌肉无法获得充分的氧气供给,就会出现损伤,引起患者心肌细胞电位异常,发生不稳定的情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较为常见的类型包括二尖瓣反流和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膜狭窄在瓣膜性心脏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他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瓣膜病,会引起左心室压力超出正常负荷[2]。在左心室流出道不断变得狭窄的过程中,需要左心室压力提高来解决这一障碍,从而保证主动脉压的正常。随着狭窄程度的不断加深,代偿机制在保证心输出量和主动脉压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主要的代偿机制就是左心室心肌细胞的肥大。但是,这一代偿机制也会出现负面作用,造成左心室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内膜下心肌缺少血液供应。心肌发生持续的纤维化等,都会使得左心室收缩功能发生障碍。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胸痛、眩晕、呼吸困难等临床表小贤。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瓣膜病,另一种是瓣膜病作为心力衰竭的继发性病变[3]

针对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传统的药物手段比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尽管能够有效的延缓心脏重构,但是不能改善瓣膜病变造成的机械性功能障碍,无法从源头上保证疾病的预后效果。所以临床医生一直在探索介入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是在影像学设备的辅助下准确的寻找病变位置并利用一系列操作实现堵塞部位的疏通,能够有效促进心肌血液的灌注,实现肌肉组织血流量的改善,实现了对肌肉纤维和正常功能的保护。

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82.46%,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 针对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有效优化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华, 李莹莹, 柴坷, et al. 中国住院心力衰竭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047(011):865-874.

  2. 金岩, 王辉山, 张建,等. 瓣膜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8):880-885.

  3. 王东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 2019, 026(004):48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