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心理护理在门诊候诊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探究心理护理在门诊候诊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冯晨娜

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外一科 陕西西安 710086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候诊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门诊候诊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候诊序号进行分组,单数为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双数作为研究组(n=40),实施心理护理,评价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48.36±2.47)分、(49.65±1.6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9.28±1.46)分、(60.47±3.05)分(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门诊候诊患者中,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有助于维持候诊秩序,减少医疗纠纷,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门诊;候诊;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门诊是医院面向广大患者的重要窗口,门诊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水平[1]。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医院普遍面临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许多初次来院就诊的患者,由于不熟悉医院环境,不了解就诊流程,加之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漫长的候诊时间,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易怒、抑郁等负性情绪[2]。近年来,医疗服务已经朝着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在各科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并且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3]:除了生物因素,心理与社会因素同样对患者的疾病、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患者的性格、情绪、精神和心理状态均与疾病的治疗效果、康复效果、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门诊候诊患者中全面落实心理护理,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80例门诊候诊患者,对照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3.42±2.89)岁。研究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4.86±1.93)岁。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维持良好的候诊环境与秩序;被动回答患者的问题。

心理护理:①焦虑和抑郁:许多患者都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非常普遍,在挂号、候诊、检查、缴费、化验、取药等就诊流程中,患者需要穿梭于各个门诊与科室,而且医院的人流量大,高峰时期候诊大厅比较拥挤嘈杂,患者又正在承受着疾病的困扰,一边迫切的渴望得到治疗,一边又不得不排队等候,所以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为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报以足够的理解和体谅,用热忱、亲切的态度主动与之交谈,询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是否需要帮助等,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与候诊流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②恐惧心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面对各项医疗检查难免产生莫名的恐惧、紧张等情绪,担心自己身患重病,表现为忐忑不安、神色慌张、消极无助。尤其是一些时间较长、操作比较复杂的检查项目,尤其容易引起患者的恐慌。护理人员应主动向其讲解检查项目的目的、流程、操作方法、配合要点、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即将要接受的检查、化验等项目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③猜忌心理: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尤其在意检查的先后顺序和护理人员的态度。部分患者可能因为沟通不畅,会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态度产生猜忌与质疑,甚至认为自己在医院没有“熟人”便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治疗,或者享受不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些猜忌会让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所以,护理人员要重视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多进行换位思考,用专业的服务态度,娴熟的业务能力赢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猜忌心理。

1.3观察评定标准[4]

于护理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越低说明负性情绪的改善越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组的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显示,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分,`x±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40

62.43±5.86

48.36±2.47

64.21±7.35

49.65±1.62

对照组

40

63.07±4.59

59.28±1.46

63.48±3.92

60.47±3.05

t


1.0762

13.5816

1.1739

12.8492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每位患者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学历水平、文化素养、社会背景都存在个体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患者的性格、心理各不相同,在面对疾病、突发事件、矛盾冲突时的表现与处理方式也不同[5]。门诊候诊时间较长,在嘈杂、人流量大的环境中,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忐忑、恐惧、猜疑等情绪,经常一言不合便会发生冲突。心理护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在候诊过程中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能够友好的与他人交流,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综上所述:门诊候诊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是完全可行的,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叶薇.观察门诊细节服务管理对导诊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作用[J].饮食保健,2019,6(49):136.

[2]耿丽.门诊候诊患者心理情绪分析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6,6(5):229-230.

[3]焦娟.门诊候诊患者突发急症的护理分析[J].今日健康,2016,15(8):191,155.

[4]阮雪贞,朱丽琴,陈菊秀.门诊侯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糖尿病天地,2019,16(2):281-282.

[5]杜晓丹,刘伟,闫虹, 等.门诊老年患者候诊中负性心理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6):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