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4
/ 2

阿伐斯汀与左西替利嗪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探讨

杨道秋 1 杨娟 *

1山东省烟台市第970医院皮肤科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2

*山东省立医院南院(市中区人民医院)皮肤科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目的 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采取阿伐斯汀和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根据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阿伐斯汀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对照组,剩余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研究组,对比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结论 临床中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为其提供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效果优于阿伐斯汀,治疗安全性高,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应用价值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作为临床常见皮肤病,主要是因为患者二次接触到过敏原引发疾病,所以临床中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发病期间能够产生荨麻疹、接触性皮炎、药疹以及湿疹等,需要依照患者身体表征以及是否接触可疑过敏物质进行诊断[1]。本文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采取阿伐斯汀和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8例作为本文观察对象,根据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阿伐斯汀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对照组,剩余一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一共44例纳入到研究组;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病程时间全部超出6周,最近一个月为接受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排除妊娠期、哺乳期、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4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61岁,平均40.8±14.3岁,其中荨麻疹患者20例,湿疹患者17例,特应性皮炎患者7例;研究组4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41.2±14.7岁,其中荨麻疹患者19例,湿疹患者19例,特应性皮炎患者6例。

1.2方法

对照组4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阿伐斯汀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阿伐斯汀胶囊,每天3次,每次8mg。

研究组4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每天2次,每次5mg。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全部接受为期四周的治疗[2]

1.3评价标准

研究组与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利用EASI评分标准对皮损程度进行评估,依照结果进行治疗效果判定,治疗疗程结束之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获得显著好转,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值超出75%,代表显效;治疗疗程结束之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出现缓解,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值超出50%,不足75%,代表有效;治疗疗程结束之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代表无效[3]

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计算

本文所获数据资料通过SPSS 16.0统计学软件施行处理,计量数据采取“x±s”表示, t检验,计数数据通过百分数(%)表示,2检验。计算得出P值作为判定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研究组44例患者中产生头晕1例,口干1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44例患者中产生头晕2例,口干1例,恶心呕吐1例,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表1 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整体有效率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研究组

44

27(61.4)

16(36.4)

1(2.3)

43(97.7)

对照组

44

12(27.3)

20(45.5)

12(27.3)

32(72.7)

2


10.360

0.750

10.920

10.920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理基础主要为皮肤与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渗透性升高,导致局部水肿与红斑,产生疼痛与瘙痒症状,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4]。临床中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原则为除病因与抗过敏,除病因目的为降低患病部位不良反应,抗过敏主要选择抗组胺类药物,如果出现感染酌情应用抗生素[5]。根据本文对比研究资料可见,研究组与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接受不同药物治疗之后的临床整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两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

综上所述,给予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星云,张杰,徐宁,黄海艳,于波.深圳地区25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9,30(03):353-355.

[2]魏秋姣,杜鹏,刘小凤,黄嘉怡,沈守星.珠海地区98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0,44(10):1390-1393.

[3]杨晓静,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水平分级及相关性研究. 河北省,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08-30.

[4]杨晓静,冯冬梅,朱由瑾,温丽英,姚秀叶.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与总IgE水平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05):451-453.

[5]杜建蓉,周慧,王娜. 水胶体敷料应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预防静脉炎的探讨[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