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寓传统山水画中的家国情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寄寓传统山水画中的家国情怀

余金矫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意蕴和内涵阐释,从现代美育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实际,对两幅画的理解,寻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契机。

关键词: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山水画

香港美协主席萧晖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介绍自己创作的《壮丽山河春常在》画作时曾经这样说道,“为了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画中以晨曦、青山绿水展现山河气派及时代感。”凸显的则是“家国之思,不忘根本”的主题。中央电视台近期推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专题节目,看过之后,久远绵长的家国情怀时常萦绕心间。

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教育部文件精神明确,新时代教育要做到五育并举。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更要践行教育的责任与担当,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谈谈如何在山水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

美学家蔡若虹指出,“艺术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在画面上,还有一半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而那留给读者的是意味无穷的,可以是恬然自怡、捉笔代刀、仗剑天涯、高人逸士……山水画实际上已然超越具体时空,打上观者经验的人本色彩,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精髓就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通过鉴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孔子在《论语》里就有 “智者乐水,水仁者乐山”的论述。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乐园,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促成了山水画与诗的诞生。很多文人墨客不能实现仕途理想,便退而隐居山林,以求独善其身,东晋著名的陶渊明、汉代贾谊、唐代诗画于一身的王维……山水画与诗内容十分相像,用图像与文字描绘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受,在广阔的自然天地中舒展想象,获得精神的逍遥,常表现松竹、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借此寄寓情怀,展现高洁的人生境界。如王徵在《叙画》中的阐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人画山水时,画的并不是山水,而画的是他自己”。山水已成为人情感的寄托、欢悦、素朴与虔诚的比喻,它已成为一种艺术。可见,山水画之精神表达是人类共同的诉求。

山水激发了中国人的诗性,山水画是人类精神表达欲望的呈现,并影响了人类的当下生活。山水的静穆与博大契合了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神游,五代十国至大宋王朝时期的董源、范宽、郭熙、米芾、夏圭等山水画大家,将山水表情达意臻达顶峰。从南朝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到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元四家”中倪云林“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山水成为超凡脱俗的逸格典范;“明四家”从诗禅一如的简逸山水,到石涛的“一画也,无极也,天地之道也”,展示中国山水画所走的轻器重道的艺术之路。从山水的自然到气韵的精神,中国山水画的文脉流转与意境追求与中国艺术推崇的“写意”一脉相承。

画家是依仗眼睛与双手表达思想的行动者,再多的想法,只有通过线条与色彩才能在宣纸上变现,通过笔端一起一收,刹那间的顿挫与使转,才能宣泄并实现心中的创新理念。家喻户晓的画家毕加索说过:“艺术本身不变,而是人的思想在变。”画家虽无法在一幅画中包含所有的山水,但真所谓尺幅千里,只要能以一总万,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在方寸之间呈现出来。山水看似无情却有情,山水之画,四时之景有不同,朝夕之景亦也相异,山水之间实则满溢的是情。

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一方面需要饱游饫看,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造,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山水的意境直接仰赖于画家的创造,观赏者可以跟随画家的笔墨尽情饱览,随着一幅幅山水长卷的展开,仿佛坐在船上看风景,岸边的山石远时近,这里有几株气轻奇的树,那里有一叶垂钓的舟……

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画中峰峦充塞天地,雄伟壮阔,展现了“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的意境,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细致刻画的山石树木、多变的笔墨及皴法,以及雄浑的意境,冲击着观者的心灵,更使人产生无尽的凝思……

近观此画,层次丰富深远,不求形似,但求意远、墨色凝重浑厚,幽邃的神韵,极富美感,正中央矗立的一座高大的山峰首先映入眼帘,密如雨点的墨痕,集合成雄伟的山川形象,形成独具面貌的“雨点皴”,落笔苍劲,层层积累,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浑厚天成。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的细线般的瀑布,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再以浓厚的墨色渲染,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观者身临其境。

观赏《溪山行旅图》,悬崖峭壁占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小路上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人的视野。马队铃声似乎也渐渐进入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生命活动和谐共生。

学生在欣赏图画时,眼前所见是山水美景,心中所念是祖国名山大川,脑中浮想的是驰骋遨游于这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中,对大好河山的热爱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以“山高水长”来比喻人之佳范或清誉,一个时代的画家,必须关注时代精神,艺术首先应该承载的就是这种时代精神。山水画通过刻画名山大川来展现其背后精神层面的内涵,除了笔墨技巧之外,画家必须提炼自己的思维,通过画面来映现生活情趣乃至哲学精神。

现代军旅画家李项鸿是这样表露钟情山水画的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造化自然之内美,只有长期潜心学问,观察、体悟方可参得,笔下之画才能独得其神,“我画山水,一吐心中所悟而率性落笔,或为激情所驱,操笔泼墨,倾心倾情;或为某种生活理念、意趣、诗境所牵,静思凝神,心平气和地抒写而就。所画尺幅有大有小,运笔着墨有浓有淡,但笔下着意刻画和表现的自然山川之风貌,其实并不是对某地某景的摹拟写真,只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天地造化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感受。”

参天的古樟树,清澈的乌竹溪,静泊的小木船,绿荫翠色中的白墙黑瓦,还有那小巷深处的破旧老屋……种种情思的妙悟神合,于是有了一幅幅浸透乡愁的佳作问世。山乡优美和谐的生活情趣,恬静清逸的诗美境界,是平凡之美、质朴之美,亲切、真挚、随和,雅俗共赏,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作为军旅画家,李项鸿创作的反映军旅生活内容的山水画,表露出的是雄浑博大和苍茫厚重,流露出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意识,饱含馥郁的家国情怀。

有八大山人之称的朱耷这样说“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对画面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经验和文化修养,当我们与画面产生心灵共鸣时,就能体会到观赏的乐趣。可见传统山水画中无处不隐含画家的家国情怀,以传统山水画鉴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也必将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王念祥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年10月1日

[2]《溪山行旅图赏析》王超凡 《广角镜》 201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