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3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李博雅

河北美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河北石家庄 050700


摘要:党的十九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风雨历程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我国生产力加速进步,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举世瞩目。立足新时代秉着实事求是原则仍应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因素。为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作报告中正确分析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及人们需求的深刻变化,做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概述。本文以分析基本概念定义,梳理建国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关键字:社会主要矛盾 矛盾转化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确分析全球发展态势及我国国情和党的阶段性任务上,准确把握进入新时代引领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工作顶层设计的政治方向,做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再次转化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最新概述,充分显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探索。


  1. 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

“矛盾”一次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生活中都已熟悉不过。而“社会矛盾”一词无论是在实际生活,还是在学术领域研究,高频率的出现和使用已被定义为政治热词,同时也是每一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要研究的名词,这使得对其正确的认识并给予清晰的界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社会统治阶级对生产力创造出的生产资料的享有、使用、分配表现在经济基础中,进而体现在这一国家的上层建筑内时,他们之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于发展形势的不同,所不断完善发展集中体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是社会主要矛盾。

(一)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众多矛盾。并进一步强调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在事物内所担任的角色和自身地位不同,多种矛盾无论在事物发展的哪一阶段,始终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的地位,对事物发展中其他矛盾起到规定或影响作用即主要矛盾,反之为非主要矛盾。

任何事物和每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中主要矛盾均体现出复杂情况。其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关系在有些事物发展中具有同一性,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始终;又或在有些事物中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以不完全同一状态呈现,这时主要矛盾可能是基本矛盾中的某一矛盾体现,也可能是基本矛盾中某几个矛盾的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将随着矛盾运动的发展而变化,此消彼长。矛盾在相互运动中,最终又以一种新矛盾存在,呈现出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2]

(二)社会主要矛盾

1957年毛泽东指出,社会矛盾具有普遍性,其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仍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这两对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并且贯穿于每一国家的社会形态内。生产力所决定的,集中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的生产关系,这两者之间的运动变化,推动社会发展曲折前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同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

具有重要作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贯穿整个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发展问题的表现形式。任何社会制度都存在匹配该制度自身属性,而表现形式为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在该社会制度的经济上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化的矛盾;在社会和政治上,则表现为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任何社会制度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存在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次数而实现社会主要矛盾数量的变化。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社会主义成立到发展的七十年间,社会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表现形式由我国经历不同特殊时期和历史阶段形成。

(一)195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首次提出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引了光明的方向。鸦片战争使我国的国家性质发生转变,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探索总结出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也只有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向社会主义发展的生产关系与此并未协调完善,过渡阶段我党采取保护和发展策略把民族资产阶级划为人民的军队,领导全国百姓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1956年,原由1952年提出,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并制定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用时十五年完成并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我们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转换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首次以供与求关系呈现。“落后的农业国现实”,“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4]

(二)1958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出现了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偏差,否定了中共八大论述。这一时期由于国际局势的影响,以及党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认识仍需深化探究的原因下,脱离实际得出两个不同统治阶级,两种不同的社会道路仍是当前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阐述,至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判断出现偏离,出现具有主观意识的“左”倾错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入白热化。但不可否认党和国家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迫切想巩固国家政权,使人民群众摆脱当前经济文化匮乏阶段,实现更好发展的愿望。由于此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脱离客观实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外交发展中国没有缺席,并成功的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三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胜利无法忽视,为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为改革开放以及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

(三)1981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定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始终深刻认识纠正工作失误,准确落实到客观实际精准分析当前我国国情,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更好制定化解矛盾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计划。党提出不但要提高生产力,更要改善人民生活,解决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我国当前发展互相不适应的矛盾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作出明确界定并精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所在的发展阶段,在《决议》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5]十三大党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阶段,再次正确肯定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并围绕这个矛盾中心制定各项任务安排。事实证明,党对该时期做出的认识判断是正确的、科学的。

(四)2017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再次转化

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政治上层建筑在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建设的进步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人民生活以及构建生态文明发生进步改善,党内腐蚀现象减少,全球发展共享共荣不断推进。

五年来的发展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的工作中,更应看到当前发展中尚需提高的地方。为此只有认清国情准确分析我国现状,才能在新时代实现更好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全国上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时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为此,党的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在作报告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是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为党几代领导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既提供成功经验,又有深刻教训,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进入新时代更应把握对党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和拓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一)立足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四次转化,凡是立足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就会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反之则出现失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6] 1949年10月1日后的新中国准确分析过渡阶段的实际发展,其保护有利于新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顺利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至党的八大,同样也是准确把握国情世情党情总结出明确国家政治任务方向的社会主要矛盾。由此得出,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有效避免主观教条主义,才不会出现偏差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

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反对八大有关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出现脱离实际的错误变差,直至延续到八大第二次会议后全人民上下始终心怀美好愿景,脱离基本国情实际使否定八大有关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发展白热化。促使后续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创击,但也并不能因此否定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所产生的为之后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

十一届三中中全会以来,面对国内外深刻局面,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国领导人从当前基本国情实际出发,肯定并不断完善中共八大对其社会主要矛盾论断,阐明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当前我国所处在的社会主义阶段,以及以不断促进推动提高生产力作为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进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在不断肯定和维护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中落实吸纳融入当前发展态势,使其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丰富完善。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高的最终决定力量。由于社会主要矛盾是贯穿整个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发展问题的表现形式,即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解决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和意义。

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具有我国性质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使其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党紧扣国情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关键带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不仅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发展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017年十九大顺利召开,党提出我国已进入新的时代,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努力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其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也意味着坚持发展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这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样也需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协调发展,提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而提高上层建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入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第四次转化,同样也只有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给予人民逐渐递增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为根本保证

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工作路线。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结果由人民共享,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基本规律,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社会主义要想发展好只有不断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形成一个大集体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凶残的敌人也能战胜。这正是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并倡导党坚持落实的生命线。

党对于制定任何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了解人民群众并做到尊重群众,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受益作为树立一切工作指标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方向,关注人民群众的创新发展以此开展实施社会发展变革,并在内不断激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实践性,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正是党建设规律的实质性探索。这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为亿万中国人民带来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光明道路同时,更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四次转化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矛盾中满足新的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9.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

[4]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5.

[5]中央政治局常委.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报告[N].人民日报,1986-06-27.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