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结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浅谈 知识结构在 初中 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梁建仁

广西岑溪市梨木中学

摘要:知识在人类头脑中的积累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实践中产生的每一认识结果,作为一种知识都要纳入到原有知识群的网络结构中,安插到一定的位置。如果是关于熟悉的认识对象的知识,那么,就会使原有的知识系列向纵深发展,丰富了系列知识。如果是陌生的认识对象的知识,但同时能提供较多的联系,给它以较多的刺激、强化,那么就能同化新知识,建立起新的知识系列,往横广方向扩展,从而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知识结构。结构化了的知识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也能被长期记忆。

关键词:知识结构 初中化学教学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专项课题:《乡村中学教师课堂“生本”意识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073)的研究成果之一


化学是一门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心学科,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各行各业,均离不开化学。化学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实验性应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应引起学生的喜爱。但据现实教学情况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统计与调查,得到的结果却是:
在学生兴趣小组的选择中,选化学的学生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有毒:学生普遍都会认为化学药品都是有毒的,会影响健康或致癌;

(2)会污染:学生一般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化学会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3)危险: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的认知还非常的有限,认为化学实验都有危险,很容易发生爆炸;
(4)繁、乱、难:初中学生面对变化多端的化学现象,往往会认为化学知识杂乱无章,难学难记。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由于化学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火灾、爆炸等安全问题,甚至是家庭中部分家长的片面介绍,以及学生自身知识层面的欠缺等,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的。

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刚刚踏进化学学科系统学习的殿堂阶段,让学生学会建构合理有效的化学学科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对于周围事物的客观认知,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或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的作用

知识在人类头脑中的积累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实践中产生的每一认识结果,作为一种知识都要纳入到原有知识群的网络结构中,安插到一定的位置。结构化了的知识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也能被长期记忆。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两种典型问题: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是相当快的;学生对化学学知识的认识是非常零散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作出知识结构图来解决,便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知识结构图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种现象中得到感悟。

1.学生学习知识以及概念时是孤立的

学生在学习时,知识以及概念通常都是彼此毫不相关的,学多少是多少,认为会做题就行了。但往往结果是无论做了多少道题目也还是常常出错,一到考试连复习哪都不知道,普遍都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真正能在化学学习中得到的能力,往往是少之又少的。反过来,对化学学知识结构的认知不全面或出现偏差,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2.学生不懂整理知识,无法形成知识整体

在我们的教学中,题海战术是不被提倡的。而现实中,学生们甚至很多教师都认为,化学就是要多做题,认为只要能解题就是会学化学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单纯的从解题中寻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的题海之中,而纯粹的通过解题来提高化学思维素养,很容易形成一种缺陷,就是头脑中的化学知识是零散的,破碎的。当学习内容不多的时候,这样做也许没什么问题,可是当学习的内容多了,还是如此零散地记忆知识,就很难再牢牢地把化学的知识掌控全面,往往会学这忘那,学后忘前,形成无效学习,使得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通过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图促使学生把原本零散的、互不相连的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加深化学内部联系的认识,从而对知识做到更加灵活的运用,来形成化学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则可以解决这问题。

、 知识结构的构建
既然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此重要,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更是必不可 少,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呢?
1.所教内容结构化:

在整个中学范围内,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甚至部分化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它们本身就具有结构性。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先串成线,然后再由线织成网,并且告诉学生探究事物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
再告诉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知道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能反映出相关的性质,牢牢抓住典型代表物的相关知识,然后举一反三,使之融会贯通。氧气的知识结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的典型实例。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比如碳及其化合物)可按以下两条途径建成线,再根据相关内容织成网:


(1)非金属知识主线:单质——氧化物——对应的酸——相应的含氧酸盐
(2)金属知识主线:单质——氧化物——对应的碱——相应的盐。
2. 结构内容系统化、丰富化:

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结构化了的知识能够与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碰撞,并能及时地同化在学生的新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长期记忆。这种展示模式不但能使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发挥作用,更能使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得知识结构既有骨架、又有丰富的血肉。下面以《氧气》的教学为例,配以相关的思考题,用于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活起来。

思考题(一)
1.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何?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能体现出它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2.氧气属于物质分类中的哪一类物质?
3.氧气有哪些主要的物理性质?
4.氧气通常能与有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如何概括其化学性质?
5.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氧化物常有哪些?能说说它们的性质吗?
6.氧气有哪些主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
1.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中,根据现象,从中可得出哪些结论?
2.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从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条件考虑,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制取氧气的药品?
(2)根据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反应条件,怎么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和装置

为什么?

(3)根据氧气的性质,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又如何检验氧气是否

收集满了?
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建立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以及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学起化学来不再觉得难学难记,从而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人材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B.A.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欧阳芬.《教师有效教学基本功指导丛书》.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