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1

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浅析

张敏娜 , 金牧羊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不断增加,退伍复学的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随之而来,本文通过分析退伍复学大学生在角色转换、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出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

引言

200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2003年,高等院校中出现了第一批服役期满退伍复学的大学生特殊群体。[1]时至2020年,各高等院校中退伍复学的这一大学生特殊群体不断扩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校园适应性问题的探析,以便了解、认识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帮助退伍复学学生更好的适应从军队“营门”到大学“校门”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并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校园适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首先,军队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截然不同,相比严格、标准规范的军队生活环境,大学生活更多的是自由、宽松和多元化。从军人到学生、从绝对服从命令到相对自由多元的生活,退伍大学生们出现一时难以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的情况;其次,大学生入伍休学两年,复学后在比自己原来低两届的新班级进行学习,从学长变为同学,而且由于自己两年在部队里生活,复学后短时间内较难与身边同学找到共同话题,导致角色转换后人际关系不适应问题的出现。[2][3]

2.学业困难

大学生服役期间,以军事训练为主,退伍复学后,由军人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生以学业为主,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不适应状况,学习成绩不理想。一方面,退役复学后,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学习形式、内容等的改变,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在军队两年的生活,知识储备不足,出现知识结构的断层,使得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上较为吃力,专业课学习上力不从心。

3.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退伍学生在重返校园后短期内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不适应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退伍学生重返校园后在新班级学习,身边的同学都比较陌生,宿舍多为混合宿舍[3],而且两年的部队生活使其养成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日常生活中一时难以找到共同话题,导致不能很好的与舍友、班级同学等进行沟通交流,容易出现人际交往短期障碍问题。

二、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提升策略

1.发挥“期望效应”,促使角色观念转变

退伍复学学生经历过严格规范的军队训练,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组织纪律性更强,有着更高的思想觉悟和执行力,且具备一定的军事训练能力。对学生参军入伍及在军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赞扬,发挥老师的“期望效应”,及时对学生出现无从适应的现象进行疏导,促使其转变角色观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开展“一对一”帮扶,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对于退伍复学学生出现学习困难,专业课学习力不从心的问题,可调动班团干部、优秀学生等对退伍复学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把握好早读以及晚自习的时间,查漏补缺,有条不紊的按计划进行,增强退伍复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争取不断获得进步。

3.充分挖掘潜质,发挥学生自身优势

退伍复学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且基本在退伍复学初期仍能保持在军队的优良作风。因此,应充分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优势。一方面,可积极引导其主动参与班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促使其带动班级学生整理宿舍内务,提升学生宿舍卫生环境等;另一方面,开展相关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在军队的经历故事,拉近该生与班级学生的距离,也有利于征兵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帮手。


参考文献:

  1. 朱积标.“营门”到“校门”: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5.

  2. 朱燕燕.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调查及精准帮扶对策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5):57-58.

  3. 岳永杰,杨柳,巩茹敏.退伍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