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广州市状元坊历史街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广州市状元坊历史街区为例

李海燕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广州 510290

摘要:本文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对状元坊街区的城市形态进行实证研究,追溯状元坊街区在古代、近现代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从形态要素中的街道系统、地块划分、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类型等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探究其物质形态演变与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状元坊;城市形态学;城市形态演化

1、引言

状元坊街区位于广州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知名商业内街,与“高第街”齐名,其所在区域有多种传统商业街区、居住街区的历史遗存,研究样本丰富。状元坊街区位于越秀区,本文划定的研究范围为:在人民南路以东、海珠南路以西、大德路以南、一德路以北的区域,研究面积约16.1公顷。本文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平面单元三要素建立形态框架,并结合其它基本要素,以状元坊街区为例,探讨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动因,对把握城市形态演变的动态过程进行全面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

城市形态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城市空间构成形式和特征的发展演变规律。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的核心主要是对城镇平面格局的分析,将各类形态要素划分为街道、用地、建筑及其平面组织等,认为应在规划单元(plan unit)、建筑结构(building fabric)、土地利用(land use)三个层面上分析城镇景观,以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城市物质形态与结构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形态区域的划分,以此分析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历史演变的过程。

在对状元坊街区的研究实践中,由于完整的城市历史地图有限,因此,采用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收集分析作为信息补充,将状元坊的历史街区形态演化从三个时期、四个维度对状元坊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3、状元坊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形态演化分析

3.1古代街区城市形态分析

状元坊原名泰通坊,是广州一条古老的内街巷,曾被誉为“戏服一条街”和“刺绣一条街”。为适应商业贸易向西南一带发展,顺治时期,在广州城增筑了东翼城和西翼城,状元坊即位于西翼城内。

街道系统:街区对外主街是街区内与外部连通的长街,东西长街与水系方向平行,南北长街主要平行于城墙布局,是街区与外部产生密切联系的街道。 街区内部主街对街区内部的通达性起着重要作用。

地块划分:清代状元坊街区平面型制与现状的不太相同,整体平面呈现方型,街区的东西向与南北向长度详尽。这一平面型制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受限于西侧与北侧水系以及西侧与南侧城墙,这样的自然与人工界线,造成街区的北、西、南三面被“包围”,南北向空间紧缩,东向空间适度扩张。

土地使用功能:据史料记载,濠畔街、状元坊在宋代即是有名的商业街,并伴随着街区内的街道系统而逐步形成市场。其他地块也随着街道功能的不同而呈现相应的土地使用状况,分为商业用地、商住用地和居住用地三种用地类型。

3.2近现代街区城市形态分析

民国时期政府大力开展都市改造运动,拆除太平门及城墙并修筑太平南路,状元坊街由原来的入城必经之路变为内街,导致商业大量外渗直至太平南路以及周边骑楼街,状元坊成为其附属商街。

街道系统:因之前城墙的拆除,太平南路、大德路以及一德路均扩建为城市道路,传统街巷逐渐没落为城市道路两侧的次一级道路,如濠畔街。

地块划分:依据主次街巷的骨架格局,将街区分为23个单元,并且每一个单元都有清晰的地块边界,成为之后街区形态演化的原型。这些原型地块又可以按照形式和性质分为:街单排模式、沿街大地块模式、沿街双排模式、内巷式布局模式、后院路模式、沿街多排模式和传统院落模式。

土地使用功能:在这一时期的扩马路、修骑楼的政策,一方面使得沿街形成大量的骑楼商业街,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的传统商业街巷逐步没落,退居为次街,并转为居住功能。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发展,区内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商业、服务业以及工业仓储功能空间。建国初期“重生产、轻生活”政策,使得民国时期的工业及仓储用地类型得以继续保留。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街区内的行政办公有市工商联会、市委会和省商业厅土产交流站,这三处用地在民国时期均为居住用地。医疗用地有市社团联合诊所,教育科研用地有濠畔小学和新桥市小学,体育用地有一处球场,民国时期则为居住用地。商业设施用地方面,依然保留民国时期的商业骑楼街和一些有特色的商业内街。。在改革开放前,工业及仓储用地比重高于建国初期,第二产业用地比重在这一时期逐渐升高,第三产业用地比重相应有所下降。

3.3改革开放后街区城市形态分析

在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因邻近港澳地区凭借国家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引进港澳台资金,经济高速发展,商贸活动呈多元化,茁壮成长,城市建设活动空前高涨。

街道系统:街区内道路骨架变化不大,1987年人民路高架桥建成通车,广州交通走向立体化时代,不过因为高架桥在城市的“割裂”作用,人民南路的商业也由此没落。同时为了契合机动车的交通需求,对部分街道进行了拓宽。由于之后的房地产开发,街巷肌理遭到破坏。

地块划分:改革开放初期,地块变化较多,但并未打破原有的街巷肌理。随后的街区开发主要以住宅需求为主导的地块重建,使得地块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机理被打破,换来交大尺度的地块机理。

建筑类型:这一时期建筑类型较之前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建成以裙楼的形式基本满铺整个巨型地块的高层商住综合体。在90年代后,建筑风格逐步走向多元化。既追求欧式的柱式、线脚、构图等细节,又有简洁现代风格的造型。并且进入2000年后,铝板、玻璃幕墙等建材装饰也大量应用于写字楼、商住综合体建筑中。

4、街区形态演化的作用机制分析

古代状元坊街区的形态特征是从无到有的,是街区演变至今的最初状态,以“街道—市场”形成的商业街布局地块是街区最原始的城镇平面格局。在新的发展过程中,突破城垣的限制,形成新的形态框架,其中主要是城市水系以及城墙的影响最大。

近现代时期,因为城市改良计划,城墙拆除,原来的河涌改为暗渠,自然与人工屏障都已消除,街道空间就此被“释放”,同时扩路政策,使得街区的接到空间得到改善,民国时期的商业发展以及市场的能动作用,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这样空间的集聚就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满足了急剧增长的人口的需求。

建国后,不断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街区内多条主街被打通成为城市道路,大大提升了街区对外联系的能力,同时市区内人口不断增长,逐渐街区内的空白地块被填满,并且建筑高度不断拔高,建筑类型呈现垂直式发展以及建筑平面型制从点状发展到 U 字型、井字型等。

改革开放后,城市物质革新发展飞速。街区内的房地产的商圈开发以及大型的商业项目,使原来保存半个多世纪的地块机理消失殆尽。作为新建筑类型的大型商住综合体不断出现,同时街区内便捷的交通以及廉价的房租,吸引了大量人口租住,原来本是生产用地大都置换为居住用地,出现大量商住混合的用地功能。

5、结语

城市形态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会受到某些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产生新的边缘地带,直至遇到新的影响因素,对比康泽恩城市形态学,街区的平面格局以及形态单元体现的发展规律正是——“继承”、“演替”与“革新”。状元坊街区在其由城墙形成的“闭合边缘”拆毁后逐渐壮大,街区的整体形态格局也逐渐向现代化格局转变,但其以状元坊商业街为主干的“内核”却相对稳定,在历史的演变中兴替变幻。

这种以历史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城市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重点对城市形态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对把握城市形态演变的动态过程进行全面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满棠.广州市越秀传统商业区尺度分析及演变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3]邓舒珊,蔡萌,田银生. 广州状元坊传统街区商贸空间形态演变与动力机制研[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