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区域游戏情景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浅谈小班区域游戏情景创设

汤早

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幼儿园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范围的游戏形式,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性作用,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情景化创设: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综合自然资源,有效融合本土特色,创设游戏情境,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小班区域活动;游戏;情景创设;兴趣;实施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或区角活动,最早出现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在国外也被称作活动区域式开放教育,是指把一个活动室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并与材料和人互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园广泛采用。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区域游戏的空间里会形成比较宽松的心里氛围,学会交往、合作、语言表达等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情景创设的生命力之源——兴趣

(一)为何要关注幼儿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因其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初涉学习活动等,使得他们的自控力、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性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弱,兴趣容易转移、自信心不足,造成各方面的发展受限制。而区域游戏是由儿童发起的探索活动,满足了儿童的需要。从中小班幼儿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游戏,是自由的时间段,儿童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游戏。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兴趣,创设亲切、情趣的环境。

(二)创设区域活动情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小班幼儿在游戏的时候随意性较大。当我们给予一个明确的要求后,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现得很有耐心,而对一些枯燥的指令没有兴趣。由此可知,在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兴趣,是情景化创设的主要来源。教师是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的观察者,要认知聆听童声,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

如:当我发现玩“娃娃家”游戏时孩子们特别喜欢当厨师时,就灵机一动,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好几个厨师帽,准备了两个大厨房,再鼓励孩子们自己制作了许多可操作的材料(各种废旧做的蔬菜和橡皮泥做的食物等),在此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新的兴趣点—蔬菜加工……,孩子们真是玩得不亦乐乎啊!这样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也愿意认真地去创造。有目标性、针对性地展开情景化引导,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会萌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的有效实施

(一)材料选择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探索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总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更多依赖真实的玩具。如:“娃娃家”中的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餐具、小圆桌等营造温馨、自然的家庭氛围。同时要注重材料的可创造性。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竹枕席”,孩子们在游戏中由枕凉席到拆凉席进而到串起来做“竹帘”、“糖果”“排骨”“项链”……等。布置中教师选择材料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当然,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以及幼儿作品的展示。

1.关注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层次性材料

让环境和材料会说话是幼儿园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为幼儿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暗示性环境,关注幼儿的不同能力的发展水平,在每一个区角中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供幼儿选择,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活动中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能动地学习,获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在同一种活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一刀切”,应考虑幼儿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活动需要,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关注幼儿年龄特征,提供生活化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老师以自己的经验、感受而选择的活动区内容。以至于出现老师费了力,幼儿却不感兴趣的情景。再者,小班幼儿的活动范围较窄,经常对自己周边发生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教师选择内容时,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面对自己摆弄的材料,幼儿更有亲切感,从而促进幼儿更大胆地操作、探索、发现。

3.关注幼儿年龄特征,提供指导性材料

区域活动其性质是幼儿自愿选择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活动,因而这时隐性指导就远远比显形指导重要。这时老师就要积极有效地关注幼儿,指引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不断地引发幼儿去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地促进幼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兴趣、需要等,创设适宜的情景模式,引导幼儿积极自主地探索、摆弄材料,同时进行有效关注,不断调整活动中的环境材料,已达到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材料投放

1.不断增添新材料,丰富游戏内容。在活动中,要学会不断增添新的材料,有利于他们探索、发现,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另外,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半成品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对游戏是有推进作用的。比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里没有顾客时,营业员就会没事做,这是他们可以拿出一些材料比如彩纸和包装纸,用来做糖果,可以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也能丰富材料,锻炼他们动手能力。

2.围绕主题,增加材料。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完全影响幼儿对知识的获得和接受。我们在提供材料前,先要了解主题内容,才能提供相应的材料,体现利用价值。例如:可以结合相应的时节开展活动,这次的中秋节,就可以利用家长资源收集相关的材料,有月饼盒或者泡沫塑料等,将收集到的材料放入专门的区域中,就可以开设一个“嫦娥月饼店”。让幼儿做营业员,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DIY小制作,利用提供的材料让幼儿做月饼,不仅发展他们的小肌肉群,锻炼动手能力,还让幼儿喜欢活动。总之,适当的刺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不断提供新材料,细水长流,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兴趣。

3.结合孩子的差异,材料应具差异性。《纲要》指出:要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那么作为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就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去做营业员或小舞台的主持人,继续发挥他们的长处,当然相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小朋友,我们也要多鼓励,以爱的教育去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参与,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去和别人交流。总之,教师应结合不同孩子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材料,给予相应的帮助,让他们爱上活动。

总之,孩子们的能力是在于周围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应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游戏活动,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还应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使幼儿在自我学习、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下培养能力获得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晓菊.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1).

[2]何小芬.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活动的思考[J].华章,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