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朱军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抽取本市某中学的90名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两类,即过度干涉与适度干预,以两种教养方式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过度干涉)与观察组(适度干预)。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分析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多样化的,对青少年而言,过度干涉青少年的生活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而适度干预青少年的生活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关系;

家庭作为青少年的第一学校,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正确的教养方式既能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亦能让青少年学会如何正确地与人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形成良性影响,促使青少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的同时,亦可促进亲子关系融洽。本研究就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分析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形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市某中学90名中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为学生提供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将其按照调查结果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5人)与观察组(45人),其中对照组学生男23人,女22人;观察组男20人,女25人。两组学生年龄为12-18岁,平均(15.48±2.14)岁。对所有学生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 方法

按照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将父母教养方式大致分类为过度干涉与适度干预两种教养方式。以此展开对学生基础资料的调查。

1.3 观察标准

通过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61935dfe933b8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问卷结果

根据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1 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问卷结果[n,(%)]

组别

例数

干涉决定

过度溺爱

放任不管

尊重意愿

对照组

45

19(43%)

13(28%)

9(20%)

4(9%)

观察组

45

1(2.2%)

1(2.2%)

2(4.4%)

41(91.2%)

χ2

-

5.192

4.043

5.454

21.991

P

-

0.001

0.001

0.021

0.001

2.2 两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对比

据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焦虑、失眠、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心理健康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 两组心理健康状态对比61935dfe933b8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失眠评分

抑郁评分

对照组

45

46.56±8.62

9.26±4.12

7.59±2.12

观察组

45

24.23±6.23

7.15±2.15

4.26±1.16

t

-

11.499

2.486

7.547

P

-

0.001

0.015

0.001


  1. 讨论

家长选择的教养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养方式是家长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青少年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是亲子互动的基本方式,并且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形成深远影响[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外界因素有很多,父母教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且对青少年的性格以及三观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据相关文献报道,父母的过度干涉型教养方式大致被分为四类,即独裁式教养方式、放养式教养方式、溺爱式教养方式与保护式教养方式[3]。然而这四类教养方式并不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反而会掣肘青少年心理状态朝健康的趋势发展。独裁、溺爱与保护的教养方式源于父母对青少年的控制心理,此类教养方式是过度干涉的体现,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危害[4]。而放养式教养方式更是体现出父母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漠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恶劣影响。此外,对青少年生活过度干涉没有尊重青少年的人格独立,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内向、封闭、不敢表达自己等心理压抑问题。其次,完全漠视青少年渴望亲情的正常心理需求、拒绝陪同参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导致青少年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同时,也使其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极端心理问题。相反,采取适度干预的教养方式会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亦可帮助青少年对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促使青少年心理状态健康平稳地发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父母采取适度干预教养方式的观察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自信,且焦虑、失眠、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对青少年选取教养方式时,父母为青少年保留适当的个人空间、尊重学生的决定,采取适度干预的教养方式更利于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邱思武,潘莲.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05):170-171.

  2. 王玮,王胜男,程华斌,王云鹤,李永鑫.父亲养育倦怠在养育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4):858-861.

  3. 王芬芬,张榆敏,王霞.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青少年学刊,2018(03):38-43+55.

  4. 张永雄,舒晓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其干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