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张爱华

桓台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山东省淄博市 256400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0例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观察组实行传统护理+康复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和满意度分别为95.0%、97.5%,均高于对照组的75.0%和8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疗效显著,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脑卒中可分为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是因为脑血管病吞咽中枢、运动感觉通路所致,表现为饮水呛咳、咽下困难、吞咽乏力等[2-3]。目前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疗效甚微。对此本文笔者特选取所在院内的部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施行康复护理,探讨其在临床护理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8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n=40,所有患者均经临床颅脑CT检查显示为脑出血或急性脑梗死,且病患本人及家属均知晓本组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4岁,平均(61.5±3.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46岁,平均(62.7±2.8)岁。对比2组病例的基础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 护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脑细胞营养、改善恶性循环和营养支持等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联用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①基本护理:当患者无法进食及无法吞咽时可行咽部冰刺激、喉抬高训练、喉上提训练、屏气和发音训练、旋颈训练、吸吮训练等,利于提高患者吞咽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②吞咽功能护理:一定要保障摄食过程的适宜度,再行适当的体位,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以便其吞咽功能得到多次训练。也有部分患者习惯使用吸管进食,但并不利于吞咽功能的训练,因此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放弃吸管改用水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水杯饮水的过程中饮水量不宜过大,避免呛咳。对于部分吞咽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应给予鼻饲护理,也就是通过鼻饲对患者进行身体所需水分和营养的供给。③心理护理:因脑卒中患者的语言、肢体等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一举一动可能都需要护理人员或其家属的帮助,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细心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相应的心理辅导,用耐心的语言、亲切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关心和在意,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 疗效判定

患者护理效果分级: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饮水试验可一口喝完,无呛咳为显效;吞咽功能轻微改善,饮水试验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为有效;吞咽功能无明显改善,饮水试验分多次喝完伴呛咳为无效。应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主要包含舒适度、护理态度、护理专业度等。总有效率/满意度=(显效/满意+有效/一般)n/总n*100%。

    1. 统计学方法

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处理本组研究数据,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是两项计量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代表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远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有明显差异(X2=6.274,P<0.02),详见表1。

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n=40,%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9

19

2

38(95.0)

对照组

12

18

10

30(75.0)

2.2 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度明显更高一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0.05),详见表2。

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n=40,%

组别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29

10

1

39(97.5)

对照组

18

16

6

34(85.0)

3 讨论

脑卒中是大脑动脉循环系统的障碍,包括供血不足、缺血性病变,如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病变,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都归为卒中,也叫中风[4]。脑卒中是一种亚急性或急性的临床疾病,患病者往往会出现神志障碍、偏瘫、眩晕、恶心、生活不能自理、瘫痪、丧失工作能力,预后不佳,往往会留下后遗症。因此除临床常规活血化瘀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外,有效的预后康复护理也十分关键,一方面能够避免患者因吞咽困难造成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5],另一方面此种护理干预还能从心理、生理等方面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试验,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高于仅应用传统护理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护理过程中也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进一步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发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李敏.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及效果观察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48):311-312.

[2] 李玲.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2):1949-1951.

[3] 杨真真.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 临床研究,2021,29(9):175-176.

[4] 程建苏. 康复护理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饮食保健,2020,7(25):208-209.

[5] 贾冠军.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5):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