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1
/ 1

常见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唐朝永

仪陇县老木乡卫生院 四川 仪陇 637618


随着人们现下饮食结构变化,生活作息不规律,胃病成为现下常见疾病之一,尤其针对办公室群体而言,此类群体长期生活、饮食等缺乏规律,以及持续性熬夜,我国现下80%以上的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临床上常见胃病包含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其中慢性胃炎还可划分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发病实际周期较长、症状较轻、易出现反复发作,患病率较高,一般正常状况下所说的胃病多指此类,基于中医层面胃病多为胃寒症,选取中医辩证治疗方式,进一步促进胃病愈合,保证人们健康。

  1. 常见胃病的病因分析

现下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幅度增加,其中多数年轻群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各类疾病发生的风险,胃病作为常见疾病之一。胃病发生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因患者自身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过冷或过热,食物质量等因素所致。部分群体喜好浓茶、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也会一定程度引发胃病。其中针对慢性胃炎而言,其核心致病菌为幽门螺杆菌,90%以上慢性胃炎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吸烟作为慢性胃炎发病核心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对机体胃粘膜产生一定的损伤,促使幽门括约肌功能产生紊乱,进一步促使胆汁反流,长周期内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对胃黏膜自身屏障产生一定的损伤。

  1. 常见胃病临床表现

一方面,针对急性胃炎而言,其通常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最为常见的便是单一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食欲不佳、恶心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一定程度出现呕血和黑便。另一方面,慢性胃炎。不同种类为胃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不一,但整体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自身实际轻重程度与后续疾病变化程度存在差异。最为奠定的表现为:①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多数胃炎患者自身上腹部存在疼痛感或不适感,疼痛并未明显规律,以弥漫性疼痛、隐痛为主。②上腹胀和早饱。部分患者通常会感到腹部胀,特别在进食后存在显著的饱胀感,多因胃部存留一定的食物、消化不佳,早饱主要是指存在显著的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出现饱腹感,进食量显著降低。③暖气、反酸、恶心,表明胃内部气体显著增多,通过食管内有序排出,促使腹饱胀可进一步缓解,胃酸分泌量增多促使患者出现反酸现象。

3、常见胃病中医辩证治疗

长期以往中医重视胃病的治疗,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工作状态对人体健康十分关键,实际治疗过程中注重保护胃气,调整机体脾胃,遵循相应的治疗原则。中医诊治胃病需通过望闻问切,参考西医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辩证,实现分型治疗,常见辩证治疗及其药方如下:

3.1脾胃虚寒型

此种类型胃病患者最为典型的特征为上腹部存在隐痛感,泛吐清水,喜欢食用较热食物,肢体较为冰冷,脉搏沉细。治疗原则为益气温中,健脾和胃。药方为理中汤、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其中常用药物不仅包含党参、黄芪、桂枝,而且涉及陈皮、厚朴、草寇等,其中党参具有生津止渴、补中益气等功效;黄芪味道甘,性温,作为一类重要的补气药物,不仅为补充全身之气,而且可补充肌表之气,特别适合用于脾气虚引起的疲倦乏力、精神萎靡等群体;桂枝性辛温,具有促进出汗、利尿及镇静等功效;陈皮味辛、性温,其主要功效包含理气开胃,燥湿化痰及治疗脾胃病;厚朴性味归经,性温,气具有健胃消食、下气宽中、燥湿消痰等作用;草寇可行气调中,治疗腹痛,健胃止呕、治疗消化不良等。

3.2肝胃不和型

此种类型特征为上腹部存在胀痛感,联动肋部,情志抑郁,苔薄白,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药方主要包含柴胡疏肝散加减。其中常用药物不仅包含柴胡、白芍、川穹,而且涉及香附、陈皮等,其中柴胡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功效;白芍自身药性为苦、酸,归肝经和脾经,功效为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川穹药材性辛、温,主治功能为活血行气;香附主要治疗肝郁气滞;陈皮主要具有理气、健脾等作用。

3.3脾胃湿热型

此种类型核心特征为上腹部存在灼痛感,口苦口腻、倦怠乏力,苔黄腻,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健脾和胃。药方主要为平胃散等加减,常用药物包含黄连、知母、牛膝等药物,其中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可适当加入蒲公英等,食少暖腐者可适当加入焦三仙。

综上所述,胃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预防胃病需严控口关,良好的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需以胃为本,科学合理养护,确保拥有一个健康的胃,“胃口”常开,“胃气”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