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李敏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组织学与胚胎学(简称“组胚”)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从而达到使学生具有辨识人体微细结构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所学组胚理论知识的理解,为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打下基础,此外,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细致专注的科学素质。因此,组胚实验教学效果对组胚课程本身和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医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前言:作为一门极为关键的课程,组织胚胎学因其与病理、生理息息相关,已成为各院校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思维性,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必不可少。鉴于此,本文首先明确了组胚实验教学的困境,其次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组胚实验的教学路径,再次探讨了组胚实验教学评价,最后创新了实验教学内容,以期能为相关人士给予可参考借鉴,从而推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

1组胚实验教学的困境

笔者所在学校组胚实验教学共10学时(即5次实验课)。实验课上,每位教师带教的学生约50人左右。传统的组胚实验教学模式为:课堂上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并详细讲授显微镜下各标本中的结构,之后学生在白己的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实验课成绩以结课时上交的绘图作业得分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课教学时间较紧张,每次课教师需要讲解并带领学生观察约8个左右标本,教学内容多,学生对各标本的微观结构掌握不充分;(2)教师带教的学生多,加之笔者所在学校组胚实验教室日前尚无显微互动教学设备,教师无法了解每位学生的标本观察情况,教学中也缺少互动;(3)组胚实验学习资源较匮乏,学生仅有教材和实验指导手册;(4 )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滞后,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组胚实验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逐渐深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心。混合式教学既你持传统线下面授的优势,又以线上教学的优势弥补了线下面授的不足,是为了达到教学日标而对教学要素进行的有效组合。当前,各种教学手机客户端的涌现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云班课是智能教学助手类APP,它是实现教学资源展示、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形成性评价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平台。为了解决组胚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推进组胚教学信息化,笔者所在教研室利用云班课在组胚实验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教学流程如下:

2.1实验课前

在云班课推送给学生本次实验课的日标和内容,并布置给学生观看中国大学MOOC上标本讲解短视频以及云班课上其他实验相关资源的学习任务(如显微镜使用讲解视频、标本制作视频等),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可以随时在云班课的讨论版块提出,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通过实验课前测验和问卷了解学生的基础,并记录学生的问题。

2.2实验课中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反馈和解答,之后带领学生观察标本。由于课前学生已经通过视频对标本结构进行了学习,所以课上教师仅对标本中的重点微观结构进行讲解,之后将较多时间留给学生白己观察标本,发现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利用云班课中头脑风暴这一板块的功能,让学生上传教师所指定的微观结构照片(学生利用手机拍摄),这样能够实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上传照片中错误率较高的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此外,学生还可以将标本中术辨别出的结构、少见结构上传至云班课讨论版块中,师生当堂给与解答。每次实验课,教师对难点结构或相似结构的异同点组织课堂讨论。在所有标本观察结束后,教师会在云班课上用标本图片进行考核,通常为8道题,涉及了实验课观察过的大部分标本,以此对学生本次实验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教师根据结果进行讲解,最后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2.3实验课后

教师在云班课上发布实验拓展学习资源,通常为介绍实验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一一些组胚实验技术(如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单精注射辅助生殖技术等),或者为组胚前沿技术类学习资源。教师通过在云班课布置实验内容相关论述题或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对组胚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学生在实验课后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在云班课的讨论版块中提出。

3组胚实验教学评价

组胚实验教学借助云班课功能开展形成性评价。由于学生在云班课上阅读、观看学习资源以及参与活动都会被云班课记录并得到一定的经验值。并且,云班课能实时统计各项活动数据。因此,教师既可以通过各个学生的数据,发现学习落后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改进实验教学。同时,学生所得经验值会作为平时成绩的计算依据,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项教学活动。2020级中医学专业组胚标本考核结果显示,实验课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班级平均分为74.2,而传统教学班级的平均分数仅为59.1,说明混合式教学确实提升了组胚实验教学效果。

4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是实现专业教学的不可缺少的支撑点与关键载体。众所周知,医学课程已超越意识形态,其反映的是人体的运行机理与自然规律,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但现阶段医学学生缺乏“道”的自觉,过度强度“工具的理性”,尤其是价值方面的启示与引领,故而亟需融入课程思政。站在育人角度做到课程融思政,实现思政寓课程,将思政教育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政治觉悟以及思想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要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托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整合相关专业知识,重塑课堂教学,将交叉融合理念真正体现出来。教师应在将与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思政元素、医学人文等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专业知识内容中潜移默化的融入“健康中国”“立德树人”等元素,创新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化教学理念,严格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新时代教育宗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进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零零后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了组胚实验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感,及时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为教师和学生指出了改进的方向。总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组胚实验教学向着移动化、泛在化和智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一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宋灵青,许林,李雅暄.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14-122.

[3]宋灵青,田罗乐.“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8-82.

[4]史敏,李倩,孙琳,魏琪,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认知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9):1103-4107.

[5]王塑华,张征宇,刘玉荣,等.“课程思政"在组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6):6-9.

[6]钱长晖,何才姑,江澍,等.创新教育融人中医药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医教育,2020,39(1):32-34.

[7]魏慧平,周薇,李勇莉,等基于开放教育理念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9,41(6):540-541.

[8]蔡仁莲,陆祥,易晓东,等实验课前置于理论课的组织学胚胎学教学改革尝试[J].解剖学杂志,2018,41(6):728730.

[9]程艳华,丁娜.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8(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