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3

浅析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陈史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洛克南方美术馆) 510601

摘 要:在人们普遍认知之中,英文中的“China”直译为“瓷器”,亦指中国。从古至今,瓷器作为神秘的东方文化代表,每一块瓷片都印记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体现历代巧手工匠的劳动智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点,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时代变迁。而在此之中,青花瓷作为中国“典型中的经典”,打破了宋之前瓷器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中国陶瓷史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中国瓷器 青花瓷 发展历史

青花瓷属于釉下蓝彩瓷,绘制过程中,通常将氧化钴作为着色剂。我国作为最早制造青花瓷的国家,青花瓷在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影响地位。青花瓷的出现也代表我国陶瓷工艺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选择氧化钴作为原材料,陶坯烧制完成之后,在其外表面绘制图饰,完成之后用透明釉覆盖,最后在较高温度的环境内进行一次性烧制。由于使用的材料经过高温处理后呈现淡蓝色,颜色表现对比度很强,而且呈色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都是青花瓷的核心特征。而在青花瓷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主要发展阶段如下:

  1. 萌芽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开挖过程中,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的盘口壶,其做工十分精美,而且壶身带盖,绘制的图案十分逼真。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这是第一件青花瓷作品,其证明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工匠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该项工艺技术。隋唐时期的白瓷艺术品以及闻名天下的“唐三彩”诞生,都为中后期青花瓷的烧制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1. 探索前行的唐宋时期

(一)唐朝

七十年代中期,在扬州唐城遗址考古阶段中,发现了一块唐朝出土的青花瓷碎片,专业研究团队经过比较分析后,判定其属于一种钴料制成,这种材料含铁、铜、猛等金属物相对较低,虽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这种唐代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罐,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唐青花的色料化学成分为低锰、低铁、低铜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完全不同,而却和巩县窑唐三彩上的蓝料基本一致,因此,对唐青花产地,陶瓷界普遍认为产于河南巩县窑是没有问题的。

唐代青花瓷有着不同的纹饰,其中包括棕榈纹、圆点纹、斑点纹等。从我国出土的文物中能够看出,该类型纹饰在我国传统陶瓷工艺品上出现概率却相对较低,我们大多会在伊斯兰陶器上看到相关图样。这种风格的唐代青花瓷除扬州和河南地区外,在我国其它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扬州在我国古代贸易领域占据十分关键的影响地位,其不仅对外贸易活动开展频繁,而且波斯商人大多会在扬州聚集,所以,大部分唐代青花瓷艺术品都发现于扬州。只是最早时期的青花制品不仅做工不够精细,而且大部分都销往国外。

(二)宋朝

宋朝是青花瓷器的衰弱期,宋代青花瓷并没有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关于宋代青花瓷,过去在文物考古界、学界中鲜有人谈及其产地和烧制工艺,故不被人们所重视。1957年,在浙江龙泉县城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沙塔基下第五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拼凑起来是一件残碗。内外饰菊花和圆圈纹,青花呈黑蓝色,饰纹简单,烧成温度偏低。1970年,在浙江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又出土一块青花碗的残片,器外饰斜线纹,青花显色偏淡。

在成分方面,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测试表明,其所使用钴土矿一般都是本地材料,钴含量非常低,甚至仅在0.1个百分点左右;相较而言其锰含量较高,基本在钴含量十倍以上。正因为如此,烧制后的陶瓷品均以蓝色为主,大部分都是百姓的生活用品,而鲜少会在官府进行使用。

宋代青花瓷在年代上虽在唐代之后,但从其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与唐代青花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唐代青花瓷是以对外贸易所需而烧,属商品瓷;宋代青花属民间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的年代确认,很难确认其为宋代青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从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200多年间确实有青花瓷的烧制,而且对过去文献上记载的宋青花也是一个印证。 

  1. 成熟发展的蒙元时期

蒙古元朝统一了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使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元代青花在宋代青花瓷器基础上,以江西景德镇为核心生产区域,目前人们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景德镇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一是历史经验方面,景德镇自唐宋以来就一直是陶瓷生产基地,宋时更是烧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为后来元代青花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资源因素方面,当地配备优质瓷土原料和丰富的燃料资源;三是环境因素方面,地处群山环抱的山区,相对安全稳定;昌江水的横贯也为该地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

因此,蒙元政府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就设立政府管理机构——浮梁瓷局,并在景德镇珠山处建立了御窑场。管理机构和御窑场的设建,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感召下,各地制瓷工匠不断从各地向景德镇聚拢,这有利于景德镇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所以到了元代后期,景德镇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除了得天独厚的产业中心集聚优势以外,元代青花瓷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效增高了瓷胎中的氧化铝成分含量,提高了烧成温度,降低了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因此,元代青花瓷的胎体厚重,造型厚实饱满。此外,元代青花瓷都是以进口钴颜料绘画的大型精美青花瓷器,如各种梅瓶、大盘和钵之类。胎色以灰和黄为主,胎质也并不紧密。一般底色分为两种,而且有很强的乳浊感。生产原材料也分为本土材料以及国外材料,受原材料成分的影响,本土材料烧制的工艺品呈现青蓝偏灰黑的颜色;国外材料虽然颜色更为明亮,但能够看到铁锈状的斑点。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构图精美,层次丰富但不混乱,图案绘制一气呵成,十分流畅;四周勾勒也粗壮有力。以作品《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示例,其洗口,长径,双耳,全器上下共分饰纹七层,第一层绘缠枝花,第二层画蕉叶纹,第三层为飞凤纹,第四层画折枝菊花,第五层为云龙纹,第六层绘海水波浪纹,第七层画折枝花,第八层饰变形莲瓣纹,瓶颈部直书“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抚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师打供”合计共64字,是当前极为少见的带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器。由此可见,元代青花瓷主要的纹饰为植物、动物、自然及文书等元素。

四、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明清时期

所谓鼎盛时期,也不完全是直线向上,而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钴颜料来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青花质量时好时坏,呈波浪式发展,显得很不平衡。

  1. 明朝

明初期间主要以明洪武的青花瓷为主,此时的青花瓷使用青料以国产为主,青花发色主要显示淡蓝或泛灰;而在纹饰方面,仍然保留一定的元代的“构图丰满、层次多样”的特点,题材延续以往;明永乐、宣德时期在青花瓷器发展历史上影响作用十分显著,其是一个鼎盛发展阶段,当时的工艺品不仅技术水平较高,而且做工非常精美、细致。一是应用了全新的青料,因明初“郑和下西洋”后,海路交通条件得以拓展,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来了全新的青料——“苏麻离青”。新的青料的应用使得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痕更重;同时由于与外域文化交往频繁,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到时此期的器型出现了僧帽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纹饰方面以花果缠枝、海水游鱼为主;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纪年款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总的来说,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呈现“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的特点,故在收藏界中素来有“青花首推宣德”这样的说法。而到了明中、晚期,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导致国力衰竭,在天启十九年后甚至朝廷再无下令制造官窑,导致景德镇的官窑陶瓷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产品质量急剧下降,留存至今的青花瓷数量较少。

(二)清朝

清初顺治时期,主要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承前则为延续了明晚期青花瓷的特点:器型少、胎体粗糙厚重、底釉白中带青,釉层稀薄;但同时对青料使用、纹饰应用、题材意境、绘画工笔上又进行新的发展:青料不再局限于“苏麻离青”,而是将浙料与石子青两种并用;纹饰以花鸟山水为主,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中国画的元素和技法,在绘画工笔上笔调飘逸自然,但又比晚明期间的作品工整。

进入清康熙朝之后,由于康熙朝代跨度长,政局稳定,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为清朝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使用的原材料发生变化,青花发色已经更为明亮,而且以青幽翠蓝为主。同时由于“五彩青花”的推崇与发展,绘画工笔更为工整精细,多种国画的技法——勾勒、渲染数技并用;纹饰题材更为多样,出花鸟山水、人物诗文以外,更加上时代特点的冰梅风竹、农家耕织元素等;胎体致密细腻,釉色与胎体紧密结合,既有白中带青,又有亮白澄净;除了纪年款以外,同时还出现了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等的流行款式,将青花瓷的发展推到了巅峰,同时也振兴了景德镇青花瓷产业,产品质量空前提高,一跃成为整个清代之冠。在官窑带动下,民窑青花亦十分兴盛。

清朝乾隆年间,粉彩瓷开始逐步进入,青花瓷进入衰退阶段。即便青花瓷在光绪年间再次兴起,但由于官府对颜色的喜好不同,青花无法继续占据核心地位,康熙王朝的盛世也不复存在。特别是到了清代晚期,外敌入侵,国内动乱,青花瓷的质量每况愈下。

五、小结

正是在青花瓷出现后,我国瓷器“百花齐放”的发展模式已经完全成为过去,景德镇作为陶瓷制品的领军地,拥有长达七百余年的光荣历史。即便在全球的陶瓷领域,景德镇的地位也是无可动摇的。总的来说,青花瓷的发展历经唐宋朝(创烧探索期)——元朝(成熟发展期)——明清朝(鼎盛转衰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青花瓷对国内陶瓷艺术发展亦产生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

618a07e8b0a7b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