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以田子坊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3

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以田子坊为例

何依蔓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400045


摘要:在“文化导向、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兴起的背景下,通过总结上海田子坊自下而上的更新历程的三个阶段、分析更新中文化性,得出居民拥有空间资本、社会公众通过文化提升空间资本价值、社会资本将空间资本价值转化为市场经济价值,市场开发行为的扩张对文化价值产生异化和侵蚀。并对文化、空间、居民三个方面的更新结果进行反思;总结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的优势和田子坊更新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培育地区文化、立体发展商业、分区管控限制、进行社区营造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导向;自下而上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间的竞争加剧,“文化活力”成为吸引人才与投资的关键要素,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在全球范围兴起[1]。此外,2015年的中央城市会议提出积极推进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修补和“以人为本”的更新导向,2016年“人居三”《新城市议程》“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的城市愿景等都显示城市更新的探索向“小规模渐进、自下而上”转变。

文化导向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人们的文化生活成为城市发展活力来源,并将人们吸引到文化活动中来。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主要包括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指以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支持的更新过程。社区和民间力量在文化导向和自下而上更新中都承担重要角色,本文以上海田子坊的更新实践为例,对其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以期提出可推广的经验与改进策略。

1.田子坊自下而上的更新历程

田子坊地区原来归卢湾区打浦桥街道管辖,后归入黄浦区。现在的田子坊主要分为泰康路210弄的弄堂工厂群和泰康路210弄、248弄、274弄的传统里弄住宅区[4]。田子坊主要由1926年泰康路修建完成而形成,受法租界和华人住区、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过渡的空间区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的影响,田子坊地区呈现出混杂的建筑空间格局,有公共建筑、里弄工厂、花园洋房、石库门、新式里弄、马路市场、作坊等。改革开放后大量工厂“关停并转”,空间闲置,居住人群只剩下经济能力较弱的家庭、老年人和外来租户,居住环境缺乏维护持续恶化,田子坊亟待城市更新。

1.1第一阶段:空间价值共营,厂房变成创意工厂

第一阶段更新对象主要为厂房区,主要有三方力量参与更新:政府、社会资本和外来公众。政府一方提供了文化导向的发展理念、工艺品特色街管理委员会的行政支持和闲置厂房的空间资源。但受限于街道级政府的薄弱财力,只能引入社会资本盘活空间;文化界的社会资本进行空间的市场运作和管理,并成为连接艺术家和政府的纽带;外来公众的艺术家更新空间环境,发掘、创造和维护空间的文化价值。三方合作共赢,政府的城市发展、社会资本的利益获取和公众的人文理想得以初步实现,厂房区实现物质的环境改善和文化资产的提升[5]。此阶段产业以艺术创意设计类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为主,服务业较为落后。2000年有29家艺术设计工作室,58家工艺品店及画廊,仅有2家餐饮业[6]。普通大众游客认知不足,消费者主要为周边人群和文创爱好者。

1.2第二阶段:空间权力争夺,住区加入更新行列

随着市政府批准将田子坊地区的厂房和里弄住宅拆除重建为高层住宅的规划。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三方力量从合作共赢走向了权力争夺。街道基层政府、文化商人和艺术家的文化导向开发理念与市政府的增长性开发理念产生冲突,公众在空间权力争夺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资本的运营和协调下,一是引入同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团队进行调研,为文化导向的渐进式更新提供大量理论支持;二是吸纳当地居民成立“田子坊业主管理委员会”,居民通过出租底层住宅给创意产业获益,成为拆除重建式更新的最大阻力。最终,市政府收回田子坊地区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成立田子坊管理委员会(下简称管委会),标志着田子坊文化导向的更新模式正式得到官方支持。此次博弈提高了田子坊的知名度,游客增加,服务业随之提高。2005年,新增了25家个性化产品售卖,餐饮业增加到11家,与第一阶段比增长了450%[6]

1.3第三阶段:空间利益分配,休闲商业登台

在第三阶段,政府设置四大机构(顶层设计的田子坊工作联系会议、规范管控的管委会、内部自治的商家协会和更新实施的物业管理机构)及《田子坊地区住房临时改变为综合用房受理流程》等文件对社会资本和公众的更新行为进行规范和管控,并通过申请3A级国家景区、“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申遗、加入世博会旅游路线、开展石库门文化节等举措扩大田子坊的文化影响力。社会资本也积极对外展开文化营销,如制作地图、组建折扣联盟、设计形象logo、举办文化活动等。随着人气上升,租金飞涨,盈利能力较低的艺术家撤出,商业餐饮休闲业态快速增加,2010年,艺术创作的比重已经降低到5%左右,餐饮业上升到30%左右,而个性化产品售卖的精品店多达50%

[7]。同时,由于二、三层的居民无法出租获益,还受到过度商业化的影响,冲突出现。

1.4小结

在三个更新阶段中,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三方都存在多种角色,居民拥有空间资本,艺术家和专家通过文化塑造提升空间资本的价值,社会资本将空间资本价值转化为市场经济价值,政府对上述过程进行引导和调控。政府负责更新方向和政策的制定、更新实施管控。公众方面,艺术家对空间和文化进行挖掘塑造;专家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发扬进行专业指导;居民从房产置换中受益或受损,自发成为更新的推动力或阻力;游客既带来经济效益,又对当地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社会资本方面,文化商人为了销售空间促进空间改善和文化营销;商家租用空间为更新提供资金支持和环境改善,并依靠公众营造的文化资产获利。

2.田子坊更新中的文化导向

2.1田子坊的文化价值

田子坊的文化价值可分为“具有强烈地方特征的整体空间形态、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的物质环境和“包含社会网络、价值取向、社会风格和历史传统等要素”的意识形态[1]

物质环境文化价值主要包括民国时期形成的反映上海时代特色的华洋混合、商住坊混合的街区空间格局;清末的上海郊县传统乡村民居、上海典型的老式石库门三合院里弄、结合西洋特色改良的新式里弄、体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近现代别墅和公共建筑等建筑形态;传统的门楼、坊门、老井等景观要素[8] 。意识形态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传统里弄生活、里弄工坊历史、民国浓厚文艺氛围、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和上海近代社会变迁投影等[9]

2.2田子坊的文化导向更新模式

田子坊对传统历史空间进行功能置换,使街区空间格局、坊门等传统景观要素得到较好的保护。但由于使用功能的变更,传统建筑仍发生部分更替。如门窗由原来的木质改为玻璃质地以发挥展示功能等。在文化运营中,借用传统历史文化空间的外壳,以租界时期遗留的华洋并蓄风格为资源,生产和销售新的艺术文化,传统的里弄生活等大众文化并未得到发掘和推广。以餐饮业为例,田子坊内 “上海弄堂菜”极少,菜单也已基本西化,其余都是泰国、瑞士、越南等外国餐饮[9]

从田子坊更新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生产导向”,聚集艺术家创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二阶段是“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过渡。第三阶段是“消费导向”,基于一、二阶段的文化基础,发展更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体验休闲商业。

3.田子坊的更新结果与反思

3.1文化:物质环境保留和意识形态异化

田子坊的物质环境文化基本得到保留,而传统里弄生活文化逐渐萎缩、民国文艺氛围和海派文化被新的全球化创意消费文化取代。且艺术家在生产出新的文化后被商业消费驱离。目前田子坊的意识形态文化缺乏产出,导致田子坊和其他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空间环境之外有高度的同质性[12]。2015年餐饮业扩张到40%[10],创意文化衰落,中产阶级消费体验文化随着酒吧、餐馆的兴起成为主导。但是,餐饮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较大,在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多社会问题。

3.2空间:公共空间改善和居住空间隐形

田子坊的空间改善主要来自于艺术家、商户对自己租下的厂房、住宅进行内外装修,文化商人对街道公共空间的改善以及政府对田子坊的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提升。而没有发生功能置换的居住空间,其坏境品质并未得到提高。

3.3居民:收益分配不均和不稳定性

居民主要分为三类,未出租住房、居住在本地区的未出租者,已出租住房、在本地区其他位置居住的留居房东,已出租房、迁到上海其他地区居住的外迁房东。未出租者和留居房东都享受公共空间改善的便利,并承受过度商业化产生的干扰;但后者和外迁房东拥有房租差价利润,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这种收益分配不均使居民内部、居民与商户、游客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居民的收益主要来自文化营销后房产价值的增值,具有不稳定性。田子坊地区存在商业价值降低、租户减少的可能,且居民的收入能力较弱、外迁后抗风险能力较差,随时有返回的可能;留居房东和外迁房东迁回,既容易出现违约行为,又存在难以适应原租户对房屋以服务商业功能为主的改造的问题,产生矛盾。

4.总结与建议

4.1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的优势

从田子坊的更新历程和最终结果可以看出,文化导向更新有以下优势:一是能较好地保留城市中有文化价值的衰败地区,保持城市文脉的完整性;二是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三是能挖掘城市衰败地区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新自维持发展。

自下而上的更新有以下优势:一是尊重居民的意愿,更新阻力较小,容易实施;二是更新带来的社会关系变迁是渐进式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较为可控,且能保留一定的原有社会结构和城市文化;三是居民和社会资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政府投入较少,有利于更新的落实和可持续发展。

自下而上的更新和文化导向的更新存在一定的趋同和互补的关系:居民和其居住环境是在地文化的重要组分,发掘地区潜在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提高居民和其居住环境的资本价值,以文化为桥梁建立居民和社会资本的共赢关系,从社会中吸纳分散财富,实现地区自更新。

4.2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的不足之处

从文化导向来看,田子坊对在地文化的发掘不够深入,只重视物质环境价值,忽视了居民、里弄生活等意识形态价值。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引导和管控力度不足,导致居民和社会资本的非理性逐利行为带来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生产的侵蚀,不利于地区发展的可持续。

从自下而上来看,政府缺乏对居民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引导和培育,居民在更新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收入取决于市场,存在分配不均引发矛盾的现象,且居民自身能力未得到提高,不利于社区发展。相较于自上而下的更新,优势未得到充分体现。

4.3自下而上的文化导向更新的改进策略

加强与自上而下的规划管控的结合。加强对地区文化的培育,尤其是注重对文化独特性、在地性和场所性的培育。引入社区营造等理念,培育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文化生产力。政府通过适当收回使用权、政策限制和鼓励等方式保证地区文化生产(如艺术家工作室、文化展示等)、社区文化培育(如社区活动中心、文化沙龙等)作为功能主体。通过公共空间打造和交流活动组织等方式,鼓励外来的艺术家和本地的居民在碰撞中将艺术与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挖掘文化生产相关的体验经济效益,加强艺术家工作室的盈利能力;鼓励文化生产相关的社会服务功能,如科普、教育等,提升整体文化氛围和居民文化生产能力;促进地区文化生产可持续发展。

控制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和不公平的市场分配,实行分区管控。对于靠近街道、人流活跃、商业价值相对高的地区,尽量压缩平面占地面积,鼓励立体发展高密度的商业。如鼓励楼下售卖+楼上体验、楼下风情美食+楼上休闲聚会的模式,既缓解楼上楼下居民因租房问题产生的纠纷,又减少商业活动对居民的影响,还加强商业的文化营造。对于街区内部、较为安静的地区,以社区营造为主。通过政府引入专家团队帮助居民优化社区自治组织,帮助、组织居民对社区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利用,对有意愿的居民进行培训,使居民能通过在周边文化产业就业或参与社区维护治理等方式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对公共节点进行改造,改善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环境,复兴社区生活文化。恢复大众业态,作为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商业空间和社区交往的节点。

4.4结语

自下而上的文化更新能充分发挥广大社会团体的力量实现地区的自维持更新。通过社区营造、打造利益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居民推进更新发生的行动力、营造地域文化的能力和协助维护管理更新实践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政府邀请社会精英介入等方式发挥规划师、文化界名人等群体复兴地区文脉、保护和发扬地区文化特色的设计实践能力;通过政策吸引发挥社会资本营销空间、吸纳社会分散资金、实现文化资产盈利的能力。此外,政府需要进行管控协调居民、社会公众、社会资本三大行为主体的诉求,维持生活、文化和商业行为的平衡,保障行为主体间合作模式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晴,王佃利.城市更新的文化导向:理论内涵、实践模式及其经验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68-74.

[2]段婷婷.基于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02):58-59+62.

[3]杨虹,刘传江.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制度安排比较[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77-79.

[4]筑梦师. 【城市更新】上海文创第一街田子坊的前世今生.搜狐 [EB/OL]. http://www. http://www.sohu.com/a/311069391_167948,2019-04-30.

[5]钟晓华. 行动者的空间实践与社会空间重构[D].复旦大学,2012.

[6]李挚. 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3.

[7]孔翔,钱俊杰.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J].人文地理,2011,26(03):46-50.

[8]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 卢湾区田子坊功能拓展概念总策划[R]. 2007.

[9]茅正圆. 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琼,杭进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