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风险保障简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风险保障简析

孙丽胭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通过对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的资产和人员风险进行分析,从保险角度,介绍了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的风险保障。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如何更全面的保障上下游产业链的风险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核电工程项目;保险保障

核电工程项目产业链主要可以分为上游的核燃料等原材料生产,核反应堆、核电核心设备及辅助设备的制造及供应;中游的核电站建设施工、安装;下游的核电站运营维护。核电工程项目的总投资计划主要包括工程费用、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建设期利息和税金等,按照我国2台机组同时投资建造的模式,建设期的核电工程总造价就达到200亿元左右。

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是核电工程项目建设的显著特点。根据核电安全的特殊性,开展核电项目前期的规划、项目论证选址、整个项目报备审批、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一般至少需要5-10年。工程建设及安装调试一般需要5年左右,遇到特殊状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核电站投产后运行时间一般为30-40年,目前我国建设的第三代核电站,运行时间甚至可达60年。在上述整个核电项目中,施工建设期是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时间内按照规定要求把厂房建造起来,设备安装进去,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上百道工序,几千名工人。而在这些链条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针对其面临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风险也离不开保险的保障。

一、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风险保障

我国保险业伴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起航发展,在多年承保服务核电站建设及运营期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结合我国核电企业及国内保险市场的情况,为了便于对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的资产和人员风险进行分析,本文梳理了下述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风险保障示意图:

6180bd958eb37_html_2316817a1b05c1a9.png

核电工程项目上下游产业链风险保障示意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核电工程项目建设上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造加工及设备出厂阶段的设备供应商;中游工程建设阶段(土建/安装/调试)的施工方,其中主要包括总承包单位及各施工分包商;下游核电站运营期的核电运营方,其中主要包括核电业主及运维承包商。在上述产业链环节的各相关方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将通过不同保险产品予以保障。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人身安全也是头等大事,因此在生产服务过程中,每个企业均应对自已员工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企业可以选择投保雇主责任险或者团体意外险予以保障。针对产业链各方除了雇员人身保险外,还需对投入的资产以及须由企业负有的第三方责任进行保险安排,需要购买的常规险种列举如下:

  • 设备供应商:财产一切险、货物运输保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

  • 总承包单位: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根据当地要求选择投保);

  • 施工分包商: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工程机械综合保险;

  • 业主方(运营方):涉核的核物质损失险、核三者责任险;不涉核的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公众责任险 ;

  • 运维承包商:财产一切险、机器损坏险、工程机械综合保险;

二、核电工程上下游产业链其他保障建议

我国核电行业对安全和技术标准要求非常高,安全第一是各电站的核心文化。在风险保障上购买意外伤害类、责任类及财产类保险已成为惯例,但是基本也只局限在目前保险市场上的传统险种而已。例如投保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有些电站也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施工期时投保建筑安装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以及团体意外险等。在日趋完善的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核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推行职业责任险、工程交付延迟保险,在核电站运营期也有必要推行营业中断保险(也叫利润损失保险)等。长久来看,这些险种对于充分转移核电站各类风险、完善保险安排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推荐的险种外,建议还需关注首台(套)综合保险在核电行业的运用,主要介绍分析如下:

目前,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拥有两万八千多台套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88%。其中,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主管道、控制棒驱动机构、稳压器、主泵、汽轮发电机组、非能动余排、堆芯补水箱等各类装备,都已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与关键材料实现国产化,为中国核电走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但是对比世界上核电强国,我们在核电装备领域还有一定差距,核级泵阀、数字化仪控系统、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核心技术依然存在卡脖子的短板,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燃料、核心软件、评价标准等自主化能力相对薄弱,标准体系建设仍然不够完善,部分国产化创新成果在工程建设中未能及时应用,部分国产化设备在质量、工艺控制等方面还不够稳定,制造水平低于国际先进水准,核电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不强。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化,我国核电装备产业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一方面,由于国外加强对高端设备、软件、零部件等供应的限制,使得部分核电高端设备集成、供货出现“卡脖子”问题,而这些“卡脖子”设备或部件,大多具有高研发投入、小市场份额的特点。中国力推“大国重器”——重大技术装备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品,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重器之一的核电在国家层面、核电集团和装备企业,共同研究制定统筹推进核心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复杂、投资价值大、缺乏历史经验数据、直接关系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面临市场初期应用瓶颈,面对上述问题首台(套)综合保险在核电行业的运用也必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首台(套)综合保险的被保险人是制造、销售符合首台(套)认定标准的企事业单位。主要保险责任险是被保险装备因存在质量缺陷,导致用户在操作使用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自身损坏或人身伤亡、其他财产损失,依法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损失;及其必要、合理的法律费用。

首台(套)综合保险的优势主要如下:

  • 减轻制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担负的各个环节的领导责任;

  • 转嫁制造企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恢复和重置制造企业研发创新成本,促进装备制造向高端转型,及时更新升级技术;

  • 在市场推广初期存在瓶颈,把参加保险作为坚强的后盾,有利于重大装备的迅速推广和应用;

  • 首次使用的用户企业存在一定的生产经营安全隐患和风险,首台套保险,解决了风险控制和分担,解决后顾之忧,保证赔偿金及时到位;

由装备制造企业投保,使装备使用方收益,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投保企业给予高达80%的保费补贴,不会增加制造企业经营成本。可以充分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转嫁了制造企业承担用户经济损失和人员损伤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 ZHANG Junling, WANG Hao.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uclear Power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C].2013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 July 17- 20, 2013 Kunming, China.

  2. 周涛,黄哲,程万旭,杨 洲,孙灿辉.中国核电保险新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2):206-210.

  3. 刘丽,耿宝利.核电站工程保险的再完善[J].中国核工业,2013(10):48-49.

  4. 裴雨晴,首台(套)保险制度助力中国制造业发展[J].新商务周刊,2019(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