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玉米栽培的农艺技术管理与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2

试论玉米栽培的农艺技术管理与措施

战巍巍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黑龙江 嫩江 161499


摘要:近年来,尽管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身份是不会改变的,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相关的玉米种植工作也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也必将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本文对玉米栽培的农艺技术管理与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农艺技术;管理措施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玉米则是农作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就要提升玉米的栽培技术和防病虫害能力。要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升级玉米栽培技术,利用最新技术和药剂培育抗病能力好的新品种,研发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1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策略

1.1结合种植区实际情况,建立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机制

玉米栽培技术要实现推广离不开完善的推广机制,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带头作用,促使玉米种植户与当地农业科研部门达成合作,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可行的玉米栽培技术推广机制,解决种植户在具体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农业部门技术人员还应当根据一定的农业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科学的配置和调控。

1.2细分推广内容,加强推广效果

首先,在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的普及过程中,播种的规范性能够决定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尤其是近几年在对于玉米播种技术的不断研究下,自动播种技术日趋成熟,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通过人工进行播种仍然具有使用的空间,因此目前农村地区形成了人工播种与机械设备播种并存的两种局面,且二者各有利弊。如在地形复杂、种植面积较小的地区,通过人工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虽然会耗费劳动力,但是其播种耗费时间较短,且能够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和额外开支。但是在种植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的地区,通过人工种植会耗费大量的劳动力,且平坦的地势条件也非常适合机械设备的运作,在使用前只通过专门程序即可实现自动化操作,因此,在这些地区,将机械设备的优势进行呈现,能够被种植户所接收。其次,病虫害防治也是玉米栽培中的难题之一,受到环境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玉米患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这也是种植户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技术推广时需要对玉米类病虫害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入手,并通过该地区玉米种植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致病原因,对病虫害原因进行归纳。

2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1选种及种子处理

品种选择。选择通过国家审定登记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种子,种子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96%以上,含水率低于13%。2.2种子处理。播前15d进行发芽率检验,播前3~5d,选择无风晴天,将种子摊开在干燥向阳处,每天晒种4~5h并注意翻动,晒均匀,提高出苗率。播种前用2份开水1份冷水,温度在55℃左右,浸种10~15min,冷却后再浸种8h左右,阴干后随时播种。

2.2种植管理

在实际的玉米栽培过程中,很多种植者盲目的将玉米种植的非常密集,这会导致在同一区域内种植的玉米数量过多争抢营养,且生长空间拥挤较矮的玉米被遮挡,无法吸收足够的阳光,较高的玉米可能会出现颗粒干瘪不饱满的状况,导致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玉米种植的密集程度也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当地的实际条件,考虑到环境中的光照条件和土壤承受力进行合理种植,疏密程度要把握好,保证每一株玉米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条件。

2.3科学排灌

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及玉米长势及时灌水。雨季及时排水防涝,防止玉米缺氧伤根。苗期一般以蹲苗促苗为主,不浇水。大喇叭口期灌第一水,要求渗透均匀,不淹不漏。抽雄前后灌第二水,以跑马水为好,切忌漫灌。灌浆初期,灌第四水。后期只要植株青绿,灌第五水,保持田间湿润。

2.4除草

①药剂除草。苗前用乙草胺进行喷雾封闭土壤防治杂草。苗后用烟嘧磺隆除草剂按说明喷施,防止出现药害。②中耕除草。人工除草进行2~3次。玉米现行时进行第一次除草,深度10~12cm,苗旁浅、行中深,避免埋苗、压苗。第二、三次中耕时苗旁浅锄,行间深锄,深度以10~15cm为宜。结合中耕,除去无效分蘖。

3玉米栽培技术措施

3.1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策略

在进行玉米种植时,科学采用地膜覆盖方式,既可以实现对土壤温度的控制,也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温度合适,土壤里的微生物活跃,如此一来,可以实现疏松土壤的目的,而且土壤中的养分被玉米种子完全吸收,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地膜覆盖技术还可以有效保存土壤里的水分,确保适宜的土壤湿度,从而为种子的健康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能够实现对晚熟品种的合理种植。运用有效的种植技术和方法,结合玉米品种的特点,延长培育周期,确保玉米在授粉与灌浆过程中培育效果良好,从而使玉米产量大幅度提升。

3.2人工授粉

在对玉米进行培育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授粉方式,这样能有效预防授粉过程由于受到外因的干扰而出现不达标的问题。当玉米花期授粉时,倘若因气候等因素干扰了授粉结果,那么应判断授粉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人工授粉技术的操作过程,同时展开全面规划,设计出科学完善的人工授粉方案,如此一来,人工授粉技术的价值才能有效发挥,从而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基础保障。

4田间管理措施

4.1玉米穗期的管理

展开施穗肥作业,确保穗数量。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水分,因此灌溉必须要科学合理。因玉米缺乏抗旱性,倘若水分不足,玉米幼苗就会出现枯萎现象,必须第一时间展开灌溉,为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基础保障。

4.2适期收获

农民需要准确把握玉米的生长周期,在玉米成熟时及时进行收割,从而使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倘若收获不及时,不仅产量会大打折扣,而且玉米的质量也会大幅度降低。大多玉米在蜡熟期进行收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玉米种类越来越多,因此相关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的种植类型,选择恰当的收获时期。一些品种要在蜡熟末期收获,这样一来,不仅籽实部分增加,而且种植效益也会大幅度提升。然而也存在一些玉米品种,当籽粒成熟时茎秆和叶片仍为绿色,这种类型的玉米需要在蜡熟末期采摘果穗,同时完成茎秆的收获。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传统栽培方式与现代栽培技术的分水岭,对于玉米种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且现代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其最终目的是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受到玉米作物在我国农业构成重要地位的影响,玉米栽培技术愈加受到农业专家和农民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次燕.玉米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0):163+166.

[2]刘兆芳.玉米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业与技术,2019,39(16):98-99.

[3]李少昆,赵久然,董树亭,赵明,李潮海,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1941-1959.

[4]杨勇.探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7,37(11):78-79.

[5]周欣.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17,35(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