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句法理论中共振的认知生成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2

对话句法理论中共振的认知生成机制

原卫国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山东 济南 250031 )


摘要:作为语篇视角的句法理论成果,对话句法理论掀开了认知—功能学研究的新篇章,共振是其一个核心观念,但其认知生成机制尚未得到清晰的阐释。本文从格式塔原则的似动现象视角,回答这一问题。

关键词:对话句法;共振;似动现象;认知本质


1. 引言


作为语篇视角的句法理论成果,对话句法揭示了对话中“用语言建构语言”的话语产生机制,掀开了认知—功能学研究的新篇章(曾国才 2015)。由于理论处于初创阶段,研究待由描写向解释层面的深化:共振是对话句法的核心观念或重要概念,但其认知生成机制尚未得到清晰的阐释。本文从格式塔原则的似动现象视角,回答这一问题。


2. 对话句法的理论

2.1 什么是对话句法?

在日常口语交流过程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复用先述话语中的语言资源。这样就使当前话语和先述话语之间产生了平行结构,平行结构在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产生了共振,即临近性的激活。平行结构之间的交叉映射结构(diagraph)就是对话句法研究的基本单位。对话句法理论以对话为语料,从功能、认知的角度对平行结构之间的交叉映射进行研究,探讨其语义、语用功能。如:

(1)a. JOANNE; yet he’s still healthy.

He reminds me of my brother.

LENORE; He’s still walking around,

I don’t know how healthy he is.

(1)b. JOANNE; yet he ’s still healthy.

直接连接符 5直接连接符 3直接连接符 4直接连接符 2

LENORE; he ’s still walking around.

(Du Bios, 2014)


在例(1)a.的这组对话中,LENORE的He’s still walking around,是对JOANNE的yet he’s still healthy。句子结构的一个重复,即X is Y。也就产生了关于这两个句子的平行结构。在例(1)b.这两个平行结构中的共振成分和对应关系包括:

词素对等:省略的动词形式’s,代词:he,副词:still,形容词healthy和现在分词短语walking around 。

例(1)b.中用箭头将平行结构中的共振成分联结起来,呈现的这种形式就是交叉映射结构。

这种交叉映射结构反映了一种连接方式,借此信息得以传达。对话中的这种连接方式,利用形式的对比,促动差异明显的成分之间建立联系的潜势。所以在例(1)b.交叉映射结构中,形容词healthy和现在分词短语walking around之间意义联系的潜势得以建立。形容词healthy和现在分词短语walking around之间形式的对立诱发对现在分词短语walking around一种基于情景的解读,即表达健康的一种等级,暗示了健康的比较低的标准。(Du Bios, 2014)

2.1.2 重要概念:共振

对话句法理论中有两个关键概念:平行和共振。

共振是“跨越话段的近似性的激活”。在并置的话段之间共鸣既是介入结构化的源泉同时又是产物。成分之间的近似性产生共鸣,共鸣就是介入的存在状态和体现方式(Du Bois,2014:1)。

共振是一种用来界定语篇中两个或更多成分的之间关系内涵的属性,决非是某一个单独孤立的成分本身所固有的。可以出现在任一语言层面的配对成分之间:语符、单词、词素、结构、音素、韵律结构、意义、指称、言外之意、语用功能等等。


3.似动现象——共振的认知生成机制

3.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英文:Apparent motion),指人通过瞬间两点刺激而产生的运动幻觉,是一种运动知觉现象。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某些条件下,人由一个单一的刺激可以产生运动的感觉,而实际并不在动,而是“感觉上在动”(apparent motion),一种通过视觉幻觉产生的运动假象。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Wertheimer在实验中,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暗色背景上,如放映两线的时间相隔在1/5秒以上,就看见两条线先后出现。当时间距离缩短到1/15秒,看到的是一条线在移动。当时距缩短到1/30秒,被试者感觉到的不再是两条光线的出现,而是a线向b线的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在这个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

两元素相加并不等于两元素相加之和,而是大于相加之和,即是这个试验中增加了所谓“似动”现象。

3.2 共振的认知生成机制:似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视觉过程中,时间或空间上相近的各个部分倾向于一起被感知。

对话句法中对等语法成分的接近性法则引发了似动现象。

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包括物理、生理、心理的三个不同层面,言语现象也包括有心理层面,因此似动现象在语言领域同样适用。共振即是似动现象的产物。

共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语言现象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语言表征的结果。共振是一个视觉形象之外的被视为整体的东西,是一个完形,是一个格式塔。通过瞬间两点刺激而产生的运动幻觉,共振是一种运动知觉现象。

由于发生两个语言现象的间隔时间极短,会产生似动和深度感的幻觉,这不仅是由于生理的视觉暂留现象,而且还有赖于把语言成分留下的意象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在纵向、跨句间,词法、句法功能相对等的语言成分之间建构了一个个格式塔。

共振自身具有的特性是其格式塔认知本质的语言表征:

1)所谓共振是“跨越话段的近似性的激活”,就是在两个相对应的语言成分之间在似动现象作用下生成了格式塔的过程;

2)共振的系统性是格式塔质的语言表征,即格式塔经典命题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一个命题的反应:整体质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就是一种来自各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独立的新质,这个新质被称为格式塔质;

3)共振的动态性是格式塔经典命题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二个命题的反应:整体质决定部分要素的性质和意义,只有在整体中,局部才显示其意义,这一意义又是整体所决定的和赋予的,局部离开整体,就会失去意义或者无法把握。并且来自国外脑科学的实验也间接证明了共振的生理实在性,提供了实证性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Du Bois J. W. 2014,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 曾国才,2015,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J]. 现代外语.

3. 周玉兰、罗智丰,2010,言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语言学格式塔原则”的研究述评[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简介:原卫国,男,1970年9月生,山东科技大学英语教师,山东省莱州市人,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