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美术课程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以校本课程《彩塑粤剧脸谱》一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7
/ 2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美术课程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以校本课程《彩塑粤剧脸谱》一课为例

伍佩仪

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


[摘 要] 小学美术课程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美术课程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教育的途径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课堂、网络学习空间、AR、VR等新媒体、新技术也逐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融合创新。本文主要结合学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彩塑粤剧脸谱》的一节课例,阐述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美术课程教育,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以及创新应用传统文化。


[关 键 词]网络学习空间;美术课程;传统文化;智慧课堂


美术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和视觉艺术的学科。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基本美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以加强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为途径。

而在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加速发展,并且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大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美术课程的学习功能和育人功能,起到更积极、更高效的促进作用。在美术课程中,云山小学美术学科围绕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和发挥艺术育人功能”开展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究,尤其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笔者以校本课程《彩塑粤剧脸谱》一课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就美术教学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美术教学和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进行具体介绍。

  一、设计《彩塑粤剧脸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美术课程《彩塑粤剧脸谱》是云山小学设计的校本课程,体现了广州市粤剧文化,富有地方特色。该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学科育人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体现了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该课程着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美术教学和综合活动为载体,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在线交流、资源辅助、在线展示、在线评价等技术优势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辅助学生开展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其中的“造型.表现”的一节课例来阐述美术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粤剧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美术学科育人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利用“网络学习空间” ,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创新

(一)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美术鉴赏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课前,通过“智慧与预学”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推送预学任务,完成《导学单》。并尝试运用平板的绘图软件进行电子绘画“粤剧脸谱”。在课前提交、汇总。此环节让老师及时了解学情,及时作出调整,促进精准教学。

在课程导入部分,通过图示、影像《粉墨青红涂心于面》的视频和老师的现场演绎等方式展现各种粤剧的特色,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回顾与分享自己参加粤剧参观活动的感受。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通过人与人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经历,激发热爱粤剧的情感,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美术实践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为更好地让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个性化学习,笔者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自主学习包”,利用大量的资料微课辅助开展个性化辅导,让学生根据需要认识泥塑创作的相关技巧。微课示范,一方面直观形象地展示泥塑技法;另一方面,直观形象地展示粤剧人物的不同部位的相应技法。

“网络学习空间”较好地辅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自由探索、反复实践、相互交流、自我提升。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为目的,在美术实践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1.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美术创作中创新传统文化

在美术创作环节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自主学习包”进行个性化回看微课、调用案例库资源等,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实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顺利开展创新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动。

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与现代智慧课堂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巧妙地把“网络学习空间”与美术创造活动相融合,不仅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美术创作技法,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自觉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四)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在美术评价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本课中的最后环节“展示与评价”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拍照、上传、在线投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成果的分享和交流,促进互动互学,提高学习效益。学生点评,数据统计。选取排行榜前几位的优秀作品进行评价。评价作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学生自豪地带上自制的彩塑脸谱进行粤剧人物的扮相表演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粤剧和民族艺术的认识,自觉挖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瑰宝。

电子书包平台、微课、资源包、电子绘画软件、评价工具、“网络学习空间”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美术传统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习得创作技巧技法,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在课后延伸,教师还鼓励学生走进艺术馆,如粤剧博物馆进行系统的参观学习,并且把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美术综合素养。

总言之,“网络学习空间”与美术课程相融合,使呈现的教学内容既形象生动又具有感染力;“网络学习空间”在课堂中能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能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同时,“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和评价工具、创作工具,又促进了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较好地营造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更好地达成了“培养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美术素养,完善人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建构美术智慧课堂,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智慧型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1日;

[2] 曲丙任.《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J].魅力中国. 2015 年第 50 期 ;

[3]陈宝生.《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光明日报》[N].2019年05月07日15版;

[4]陈宝生.《营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社会环境》[N].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2日。

[5] 冼翠云.《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

[6] 钟群.《新时代诉求:“互联网+”与美育的深度融合》[J].现代教育.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