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开发我省的海洋碳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7
/ 2

加大力度开发我省的海洋碳汇

林文胜 杨参

福州空中的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50000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在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2020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 2021 年要抓好的 8 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迅速成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大战略。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路攀升,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国际社会积极应对,目前普遍接受“碳中和”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碳中和是指大气中增加的温室气体总量与被吸收的总量相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实现动态的零排放。碳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包括“减排”和“增汇”。“减排”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利用技术进步降低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增汇”就是依靠大自然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减排”和“增汇”是碳中和的两个基本环节,两个环节同等重要,互为依靠,不可偏废。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历来重视全球变化和气候问题,积极参加国际气候谈判,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2019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大约为100亿吨,碳排放的形势非常严峻,减排的压力巨大。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碳排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它的背后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假如一味强调减排,依靠减排来实现“碳中和”,不但无法实现碳中和,而且还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成本,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探索新的“增汇”手段,增汇是明智之举。

  陆地和海洋构成了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每年吸收全球约一半的碳排放量。在我国,陆地碳汇的主要方式就是植树造林,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强大能力。除了陆地,海洋也是地球上巨大的碳汇宝库,碳汇资源丰富,负排放的潜力巨大。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的吸碳、固碳能力更加突出。200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就指出,海洋生物具有固碳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的独特优势。我国在2015年就提出了“海洋碳汇”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实机制,建立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海洋碳汇被我国首次正式认可。海洋碳汇,也称为蓝碳,是指把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和机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中的碳储量是大气圈碳储量的50倍、陆地的20倍。其中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等海岸带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此海岸带的红树林、滨海沼泽、海草床是海岸带蓝碳的主力军。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它们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20亿吨的二氧化碳。因此海洋碳汇对于我们实现碳中和是极为关键的。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针对海洋碳汇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我国科学家团队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解释了海洋巨大溶解有机碳库(新蓝碳)的来源,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2011年,原国家海洋局启动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建设,科研人员在厦门市建成20亩红树林湿地的固碳能力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区,并取得良好效果,为此后提升滨海湿地“碳汇”功能提供了技术依据。2013年,我国30多个涉海科研院校和企业成立全国海洋碳汇联盟,旨在推动蓝碳研发,服务国家需求。2014年,我国海洋科学家又成立了“中国未来海洋联合会”,推出了“中国蓝碳计划”。这些活动极大促进了我国蓝碳研究进展,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2020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成立了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致力于将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海洋碳汇科学领域的研究高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完成了我国首个海带养殖的碳汇方法学开发,为海洋碳汇交易奠定基础。2021年6月,国家海洋第三研究所开发完成了我国首个海洋碳汇项目,项目是将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至2055年间可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年均减碳4000吨,碳汇收益获得了公开市场的认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广东湛江红树林项目标志着我国海洋碳汇交易迈出了可喜一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科研团队以二十余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红树林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红树林海洋碳汇方法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市场导向价值。

总之,我国的海洋碳汇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重要成果,为我国下一步开发海洋碳汇提供了技术支撑。海洋碳汇完全可以在碳中和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海域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公里,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三大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广阔的海岸带湿地为发展海洋碳汇提供了空间,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省是海洋大省,在开发海洋碳汇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在自然条件方面,我省拥有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开展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和试点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我省的红树林和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海洋固碳的潜力不亚于我省的陆地森林。我省拥有众多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开发海洋碳汇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为推动我省海洋碳汇资源的开发,特作如下建议。

1. 先行先试 尽快启动我省的红树林海洋碳汇项目。海洋是巨大的碳汇宝库,红树林又是宝库中的宝贝。红树林具有明显的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红树林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可以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是内陆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还具有很强的吸碳和固碳能力,具有极高的生态功能,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工具。我省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修复受损的红树林物种,同时尽快启动若干个红树林的碳汇项目试点,把红树林项目作为海洋碳汇开发的排头兵和突破口,把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变为经济价值,变红树林为“聚宝盆”和“金树林”。

2.迅速抢占海洋碳汇的制高点。启动一批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研项目,加大对海洋碳汇的研究力度,研究开发海洋碳汇的步骤和方法。

3. 进一步拓宽碳排放交易的范围,努力推动将海洋碳汇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加速海洋碳汇这一重要减排资源的开发,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对于我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省是森林大省,也是海洋大省;森林是绿色宝库,海洋是蓝色宝库;森林拥有吸碳固碳的能力,海洋同样拥有吸碳固碳的能力。因此在重视开发森林碳汇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海洋碳汇的开发。现阶段我省的森林碳汇已经初具规模,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我省的海洋碳汇才刚刚起步,开发项目偏少,重视程度不够,海洋的生态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海洋碳库。我省应加大力度,先行先试,以红树林为突破口,实施一批海洋碳汇项目,探索海洋碳汇的开发方式,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福建智慧,提供蓝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