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3

陕西黄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陈晓茹 于跃波 李瑶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好,推动文旅融合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所以要想从空间意义上形成一条“几字形”的可观览、可体验、可学习的文化旅游景观长廊,培育好中国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则需要将横跨九省区的黄河流域当作一个整体系统、统一的IP来打造,而陕西蕴含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应全力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协作,积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陕西黄河文化整体和系列旅游产品。

关键词:黄河文化带 陕西 文旅融合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21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的不同区段,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类型融合也各有不同。黄河流域在陕西地理位置、经济及生态功能地位突出,占全省65%的国土面积、78%的人口和86%的经济总量,涉及关中5市1区、陕北2市和陕南1县,即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延安市,杨凌示范区和商洛市的洛南县等。这也意味着,陕西蕴含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比如,仰韶文化时期,陕西就是黄帝和黄帝家族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再比如,在陕西黄河沿线,有大量的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域风貌。那么,陕西沿黄各地区如何协同推进黄河文化资源整合与保护开发,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陕西沿黄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黄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这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过程中,专门就文化议题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黄河是陕西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陕西省在印发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了22项重点任务。其中,“谋划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时,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大背景,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文化旅游业与生态文明正成为紧密联系的两个主体,也使“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变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佳媒介。实际上,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不乐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黄河沿线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近年来,陕西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使命和重大机遇来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所以,陕西沿黄区域文化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陕西沿黄区域文化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省黄河沿线各地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由于长期比较重视各类资源的保护利用,形成了很多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近年来,各地区进一步加大沿黄旅游带投资和建设,加快文化旅游业的综合开发,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沿黄旅游线。

  1. 文化资源方面

黄河陕西段及其重要支流洛河、渭河三河流域(以下简称黄洛渭流域)覆盖陕西2/3国土面积,占全省3/4人口,这里是陕西乃至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形胜、革命圣地”之美誉。
相关统计显示,黄洛渭流域渭南市所辖区域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其中国家级61处,省级165处,包括古遗址、古陵墓、古建筑、古城、寨子、堡址、古水利设施、古军事设施、摩崖石刻、石窟寺及石刻等众多类型。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11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5个,涵盖戏剧、皮影、秧歌、刺绣、剪纸、面花、石刻、祭祀、陶(瓷)艺等10余类。陕西黄河沿线区域共有308个A级文化和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有华山、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太白山、延安革命纪念地、黄帝陵等9个;4A级景区有壶口瀑布、红碱淖、少华山、乾坤湾景区等76个,占黄河流域总量的19%。

  1. 经济发展方面

陕西境内黄河自北向南依次流经榆林、延安、韩城(副地级市)、渭南 4个地级市,通过2019年和2020年数据对比发现,2020年虽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经济遭到了重创,但是十年内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和结构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分别选取2010年和202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来源于2010年、2019年和2020年陕西省统计局及部分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韩城市2010年和2020年三次产业值未查到准确数字,只统计到产业结构数据。

表1 202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情况

(单位:亿元)

地级市

生产

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增加值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旅游收入

渭南

1866.3

373.7

20.0

651.5

34.9

841.0

45.1

352.1

延安

1601.5

190.4

11.9

885.7

55.3

525.4

32.8

109.0

榆林

4089.7

272.5

6.7

2555.6

62.5

1261.6

30.8

103.4

韩城

369.0

-

8.0

-

68.4

-

23.6

16.2


由表1中各市生产总值可以看出,陕西沿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榆林是渭南和延安的2倍多,是韩城的10倍多。

61775e4c902da_html_e203c0ce00f01482.gif

图1 201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由图1中201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可以看出,沿黄区域产业结构不均衡,第一产业占比很高,如渭南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34.7%;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如延安第二产业比例高达70.8%,三个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基本处于50%以上,说明各地区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而第三产业产值基本处于低位状态,如榆林低至5.3%。综上,201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处于不合理状态,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

61775e4c902da_html_9f50b5d2e5214029.gif

图2 202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图2中202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显示,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明显下降,说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尤其是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提升幅度较大,这说明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均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三)旅游业方面

陕西境内黄河自北向南依次流经榆林、延安、韩城(副地级市)、渭南 4个地级市,虽然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旅游业遭到了重创,但是十年内旅游业发展整体趋势和结构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分别选取2010年和202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的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61775e4c902da_html_f1bd573fbb20403b.gif

图3 2010年和2020年陕西沿黄四个地级市旅游收入对比图

统计显示,较2010年四个城市的旅游收入2020年均大幅上升,尤其是渭南市涨幅达5倍多,这对于推动文化资源建设和拉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陕西沿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合作路径初探

在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文化旅游业与生态文明正成为紧密联系的两个主体,也使“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变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最佳媒介。近期也有专家指出,当前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存在三个问题:有黄河文化缺想象空间、有旅游观光缺消费场景、有历史故事缺体验内容。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三大问题,首先需要塑造各地区独特的黄河文化旅游形象,这是激发旅游欲望的前提;再者,要呈现黄河文化旅游符号,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使游客可知、可感、可消费,重构文化旅游信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丰富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实施统一的黄河文化旅游标准,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时尚节事活动。最终形成“黄河文化的想象—旅游的体验—故事的回味—精神的升华—口碑的宣传”这一消费闭环。最后,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实现文旅融合,主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传承、增建和协同。

(一)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挖掘和活化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陕西黄河文化旅游带构建中,应对沿黄区域城市和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通过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本体,科学、系统地诠释文物价值,积极修复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活化传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把握地域特色,挖掘黄河文明、黄土风情的深厚积淀,以此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成为展示陕西沿黄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要注重“增量建设”。在区域文化旅游规划中,打造文化旅游带,一是整合存量资源。推进陕西省沿黄4市13县全域旅游发展,以此为契机,将现有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优胜劣汰、改造升级。二是打造更多体现黄河文化的精品景区,同时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电子竞技等新业态,开发立体化、多层级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因此,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要做加法,而不是对存量项目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

(三)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的不同区段,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类型融合也各有不同。因此,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必须注重地域间的协同合作。比如,我们都知道,“天下黄河,雄在壶口。”作为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四季景观变幻无穷,令无数游客趋之若鹜。然而,就是这条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是两省共有旅游景区。这种“同景两岸分治”的现象在黄河沿线并不是个案。这就需要黄河沿岸各景区景点打破区域壁垒,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效应。不仅有各省版本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更要有全国范围的“大黄河文化旅游带”概念。

四、总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好,推动文旅融合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沿黄九省(区)的每个个体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中找到各自的突破点,又能形成一个利益协同互促的共同体,合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高点,促进奏响新文旅时代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大合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奋斗,2019(20).

[2]杜华.构建沿黄九省区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机制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1(2).

[3]谢菲.陕西沿黄区域文化传承现状与文旅业发展研究[J].文化研究,2021(7).

[4]张贡生.黄河经济带建设:意义、可行性及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9(7).

[5]翟禹.内蒙古沿黄经济带文化旅游走廊的理论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2020(4).

[6]丁洪玲.陕西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新西部,2020(9).

[7]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计划》.http://whhlyt.

shaanxi.gov.cn.

[8]郑建栋.黄河文化带概念、构建目的和路径探讨——以陕西黄河文化带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9).

[9]钟晟:《基于文化意象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武当山为例》,武汉大学,博士,2013.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陕西黄河文化带文旅融合资源开发研究”(2021XK011)


61775e4c902da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