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5
/ 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信息技术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郝兴艳

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北路 79号柳林小学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3.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流程

  1. 回顾旧知,情境导入

  1. 旧知回顾

(1)课件呈现教材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指出校园门口物体分别都是什么图形。

  1. 学生回答。

  2. 教师: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图形,为了很多实际性的建设和改造,我们必须了解不同图形的面积,因为图形的面积就代表了他们的大小,大家回顾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 新课导入

  1. 教师引导

对啦!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啦!(板书课题)请大家结合之前的探究方法(数方格)进行思考,校园前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该怎么计算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1. 学生小组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汇报,实践检验。

  1. 数方格

(1)多媒体同步展示课本上的方格,每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

教师:现在,请大家算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单位。

(2)学生汇报。

教师:数方格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对于校园门口的大花坛而言,数方格的方法可能就不太适用了。我们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的条件下,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可以经过转化,成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而通过更加简便的方法算出面积呢?请大家思考并讨论,小组内实际动手操作一下。

  1. 割补转化

(1)学生进行剪拼过程,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一步形象化直观演示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加强印象。利用信息设备,展现直观形象的数学问题,实现静态问题动态展现,能够有效构建问题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代入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问题,还能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会有所提升。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的前后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深入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变化?

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是否存在联系?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 推导归纳公式

(1)师生共同归纳: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两者的面积一样;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教师板书。

  1. 教师: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S=a×h

教师板书,学生默写。

  1. 回顾与总结

教师:想要得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条件有什么?

学生:底和高。

(三)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实际练习一下,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已知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为6m,高为4m,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计算汇报,教师板书书写。

S=ah

=6×4

=24(㎡)

2.完成教材练习。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底7m,高5m,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查漏补缺,进行针对性指导。

3.完成教材其他随堂练习。

4.提高延伸

(1)教师:一个长方形框的长为10cm,宽为8cm,那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将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

请大家进一步思考,两个相等的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相等么?同样的,面积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相等么?小组内展开讨论并进行进一步实践检验,互相分享成果。

  1.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2.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计算出它的公式?请大家仔细观察和总结,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设备进一步融合创新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实践和思考,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提升大家探究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欲望,达到课堂效率。

六、课堂总结

在本节教学课中,通过观察学生状态,最直观的效果是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参与感强,互动性高,这主要通过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引导,合理安排话题引入,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进行融合创新,使课堂形象直观化,自然会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二是秉承学生永远是教学主体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动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从而进行课堂实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努力做到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