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韩慧敏

西安市长安区沣河管理站 710115

摘要: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大对生态工程的重视程度。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施工项目中,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河道情况,以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预估工程量,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产生重视,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当地生态环境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遭到破坏。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一、水利工程施工治理河道生态系统及其治理技术问题

(一)河道排污点较多

河道失去自净能力后,各种腐殖酸以及富里酸吸附水中的不溶性络合铁、硫以及锰等生成化合物,这些不溶性物质以固体形态附着于各种悬浮物上;藻类及其分泌物;带色腐殖类生物以及各种可溶性有机物;河道底部淤泥在缺氧条件下发生厌氧发酵,能够分解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产生的硫醇、氨以及硫化氢等无机物,产生臭味;富里酸和腐殖酸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硫脒类以及游离态氮臭气;营养盐含量较高时,在含氧量低的条件下,放线菌、各种藻类、真菌分泌物以及土臭素等,这些都是导致河道水体黑臭的原因。

(二)传统生态治理河道技术问题

1、传统清淤技术

当前某市东市河以及南市河使用的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就是传统的清淤技术,效率比较低的原因是当前清挖工艺技术落后,而且清挖操作复杂,残留淤泥较多而且河水发黑发臭的问题解决不了,清挖出的部分淤泥运到淤泥固化点,将含水率大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淤泥与生石灰混合经过压制机高压脱水挤压成块再进行运输到填埋点,与水混合后溶解填埋入土,造成填埋点土壤板结成块状、土地污染寸草不生,有造成了二次环境污染。

2、微生物曝气技术

此技术没有对河床底部产生污气的源头淤泥进行修复,只净化上层水质,由于没有净化河床底部,致使河水反复发黑发臭。由于该技术操作效率不高且使用相关曝气设备成本较高,加上施工管理流程复杂,同时安全隐患较大,所以使用价值不大。

3、水生植物技术

此技术要求同时考虑使用植物的气候适应性以及该植物水质净化效率,而且需要同时考虑植物的收割养护,如果不及时进行养护,容易造成植物腐败分解产生新的有机物腐坏水体。缺点是使用水生植物改善水质对污染严重的河段效果不明显,而且对水生植物的后期清理工作成本较高,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河道底部累积的淤泥是产生黑臭现象的关键,如要根治河道生态环境污染,需要建立和恢复有效的河道固有生态床,建立一个正常的小生态系统。

二、水利工程河道生态工程施工目标以及施工流程

(一)项目生态工程施工目标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在确保周边环境基本截污纳管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剪灭水质黑臭化和富营养化也就是水华,在施工建设后三个月内水质达到地表水的标准,要求水质清亮,慢慢恢复水体自净功能,具备一定的抗污染能力,河道生态系统稳定,水质需要达到地表水IV类指标。

1、污水水体预处理

及时清理河道遗留的人为垃圾以及水草,安装生态拦截网以及生态修复滤沙设备,经过对河道环境的人工清理,美化河道外观,提高观感舒适度,与此同时人工处理掉水草以及垃圾等有可能对水体产生危害的因素。

2、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

使用配套的投剂专业设施进行生态修复剂的投加,对水、泥进行强制性修复治理。通过对水体的水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确定需要投加的生态修复剂的种类以及投加量。计划按照零点一千克每平方米到零点二五千克每平方米的剂量进行生态修复剂的投加。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将生态修复剂配置完成,再由船只运送投加设施到河面上对污染水域进行均匀喷洒。

3、深度治理

使用专业的配套设施对生态修复剂进行投加的同时需要产生超声波对曝气过程进行增氧,对水、泥等污染严重区域进行深度治理。

4、营造生态链

在以上操作正常进行之后,需要通过种植水生生物、投放相关水生菌种对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建。以某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为例,强调搭配水生植物以及挺水植物改善原有河道、驳岸的自然形态,建设东市河、南市河两岸生态景观的同时,重点突破水质改善问题。

(二)取样检测分析

在进行完上述所有环境治理内容后,对修复过后的水样以及泥样进行采集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成分分析以及浓度分析,分析成分时需要进行多次试验,针对多种水质污染源的特性进行重构开发,从而确定生态修复剂的种类,并确定最终的生态修复方案。

三、生态工程施工方案

(一)前期准备以及生态修复配套技术

首先使用传统清淤技术,利用现代化机械对河床中的垃圾、各种水草以及水生动物微生物进行清理,人工对大部分污染水域进行消毒处理,为以后的施工打下基础。在施工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对河道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需要针对主要污染源进行特殊处理,围绕治理主要污染源制定相关施工计划,同时对河道内淤泥进行同步治理,在改良河流水质的同时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二)水环境泥水共治生态修复治理

河道底部存有大量的厌氧性有机物以及富营养物质,针对这些物质运用生态修复专业配套设备对河道底部的泥、水进行搅动,同时投入生态修复剂,将这三种东西充分混合搅拌使生态修复剂发生作用,达到泥水分离状态。

(三)河道运营管理维护

保证水利工程设备的稳定运行是河道运营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河道运营管理维护能够达到河道水质标准,同时保证河道水面的干净平稳、同时对驳岸的生态景观带进行修整维护,提高管理河道运营维护的经济价值,创造美观、整洁的河道生态系统。在正常地维护运营工作中,尤其对于污水排放管道以及小的污水排放口进行大力度管制,实行日常巡视制度,避免对生态环境治理施工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对河道的水质产生再次伤害,与此同时要保证河道的整洁,定期检测水质,提升游客的观感,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水平。

保证河道水质长时间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IV类水质标准。制定严格的河道管养方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帮助工作人员了解水生植物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生长性特点,了解各种杂草水草的生长规律。再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杂草水草清理方法,定期对河道水域内的垃圾等漂浮物以及杂草进行清理。

(四)施工注意事项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生态工程施工中,第一步要做的是了解河道实际情况,对项目复杂性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项目施工重点难点,对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现场调研,详细归纳水生生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还有各种微生物的种类特征习性,在施工设计阶段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环境体系,从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意建造这样的生态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来说是关乎民生的重大国事,水利工程的兴建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有很大促进,所以水利工程的兴建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非常必要。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涉及到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建设人员必须加大对周围环境生态的重视程度,而且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需要保障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周围生态圈。

参考文献

[1]马德国.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21(20):51-52+64.

[2]史文龙.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06):77-78.

[3]王俊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