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研究

仝国芸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050091

摘要: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更是组织学生展开科技创新的主动力。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本就是最为伟大的革命力量。作为人类财富的首要资源——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更是创建了十分巨大的动力。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制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对此,本文就对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制度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不管人类发展至哪一个年代,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直到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了,科技创新逐渐步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从那之后一直持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逐渐呈现一体化,信息也得到了大面积的传播,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正以惊人速度震撼这着人类,更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空前绝后的变化。当下,新时代背景下,其发展主旋律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对于国家而言科技人才是社会上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国家政府提出了相关政策,用来鼓励高校进行科技创新。

  1. 建立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创新是其进步的象征,国家科技发展离不开基层建筑,主要是指高校科技的创新[1]。高校是人才聚集的主要场所,更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核心基地。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创新技术能力,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必须要全面发挥高校存在的产业优势与人才优势的作用,使其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并且这也即将成为我国高校今后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1. 高校科研激励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激励政策不够均衡

我国科研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对更多人的科研积极性给予激励。当下高校科研激励一般凸显在科研项目配套经费上的支持,或者是对已经取得了科研成果的人员给予奖励,所以高校各个学科之间的激励政策发展不够均衡[2]。一般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有着高度契合的科目发展趋势就呈现积极状态,然而其他较为基础的科目或者是巩固学科则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趋势。另外,年龄层次的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学校会优先给中、高级教师提供发表科研论文的机会,对于青年教师或者是低职称的科研教师则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激励政策不够平衡,也就会促使科研人员的行为逐渐发生偏向,比如过于注重论文成果奖励的教师就会忽视了科研本身,而将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论文发表上。

  1. 激励方式单一

人的需求应该是多元化和多方面的,不管是什么级别的科研人员都如此。除了生活上的基础保障之外,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迫切的想要完成自我需求。高校教师的职位、分房以及工资等一些利益都与职称有联系,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职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3]。然而职称的评定必然是建立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于高校教师从而科研工作而言,只有职称才能给予他们充足的动力。但不论是职称还是其背后的一些福利待遇,这些都只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然而身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物质需求之外,更多的是要想追求个人成就。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想真正的激发出教师的科研动力,就不应该只注重物质上的激励,而是要在激励之中加入精神层面上的鼓励。

  1. 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激励

针对高校一批青年教师而言,其不管是在科研成果还是职称上都相对较弱,很难与高级教师或者院校教授相比,所以不管是在成果申报还是项目申报上都很难得到批准。实际上当下很多高校的激励制度一般都是一刀切的模式,要求所有教师都遵循同一个标准,并没有针对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对激励制度进行细化。这样的激励模式很难激发青年教师的动力,甚至会影响其科研的积极性。

  1. 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制度建立途径

  1. 充分完善激励制度,满足各层人员需求

首先,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不能过于重视科研,从而影响学校教师质量,同样的也不能一味钻研教学模式,忽视了科研的开展[4]。很多高校一般在建立创新科技激励制度时都会优先选择参照重点大学做参照,没有结合自身财政、能力、师资等因素,过于重视科研奖励,也就导致学校大多数的资金都用来进行科研奖励,这一行为对学校的综合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只有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实事求是的激励政策,以及针对具有差异性的科研人员所创建不同的考核目标,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让其对科研产生浓厚的热情。基于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学校还要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分别针对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建立不同的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让不同的科研人员都能完成自我实现的要求。

  1. 建立多种激励制度,丰富激励制度内容

当下,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其中对不同级别教师需要完成的科研任何教学任务进行了明确,只有教师完成了一系列任务才能获取到与之相符的工资待遇,这一要求为高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从而导致高校很多教师为了完成工作目标,从而积极正确相关项目,盲目申请专利或者是持续发表论文

[5]。虽然看上去教师的主动性已经被激发出来,但实际上,这只停留在了表现,属于一种物质激励,对于教师内在从事科研的能动性并没有给予真正调动。即使教师完成了相关任务,且得到了学校给出的物质奖励,但是却无法满足教师物质以上的追求,也就是自我实现。因此,高校科研激励制度中除了物质激励做基础之外,还要融入荣誉激励和精神激励等一些激励方式。比如,为高校教师树立科研榜样,对获得科研成果的教师或者是团队,学校要在进行物质奖励后,还要积极宣传其成果,并且要求学校其他教师以其为榜样,将取得科研成果的人员视为自己今后发展的标杆,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这些科研队伍人员的成就感。

  1.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其科研水平

高校不应该只注重当下学校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不能只给予这些教师过多“目光”,应该将“目光”均衡的分布在所有教师身上,其中也包含了青年教师,毕竟学校的发展主要还是建立在青年教师的身上。对于学校科研工作而言,青年教师更是其储备能源,且青年教师更是拥有着资龄较深的教师无法媲美的成功欲望,对此应该在原有的程度上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和激励强度[6]。虽然当下高校的激励制度中也含有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政策,但整体力度相对较弱。由于青年教师刚步入工作时间不长,科研实践和取得的成果更是十分少,职称自然也就较低,所以在获得国际项目科研经费时比较难,学校应该对该现象进行中试,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尝试科研项目。比如,除了应有的一些关心和补助之外,还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参会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知识的获取和储备,从而得到学校、社会的尊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制度,是保证高校完成相关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制度的不断优化,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水平,创建符合学校教师队伍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以此激发学校教师内在的科技创新意愿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汤迪操. 地方应用型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4):162-165.

[2] 段金锁. 新时代涉农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33(3):66-70.

[3] 朱珈毅,闫平,邵帅. 吉林省高校科技人才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8(12):478.

[4] 高建丽. 在杭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 教育现代化,2017,4(43):27-28.

[5] 刘静,向雷,方艳,等.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实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4):240-243.

[6] 韩肖肖.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评价研究[J]. 文存阅刊,2020(16):196.

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课题题目《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编号,ZJ2021076

基金项目:中共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课题题目《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编号,ZJ2021076

仝国芸,1979.06 男,汉,河北正定,研究生硕士,副教授,教师,05009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