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引流对COPD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3

体位引流对 COPD的护理干预

于瑾 高士娇 程漫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000


摘要:目的:探究体位引流护理对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8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常规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排痰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预测值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COPD患者提供体位引流护理,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体位引流;COPD;护理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COPD in postural draina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ositional drainage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COPD. 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Both groups were routinely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for antibiotics. .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ainage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lung function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5.2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95%), P<0.05,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The first-second forced respiratory volume (FEV1), FEV1/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and FEV1/predicted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than in the pre-treatment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hree index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roviding positional drainag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PD can better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lung function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osition drainage; COPD; nursing




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esease,COPD)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显着增加。逐步发展的特征导致高水平的临床死亡率,这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其他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是相似的。它又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患者的环境因素,包括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物等。进入环境:内部因素是身体自身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肺发育或生长不良,气道敏感性增加。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在13%至30%之间。这种疾病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并且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特点是病程长,难以治疗,容易复发等,这对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也导致了病情的显著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对于 COPD 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长期使用西药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cute exacerbation of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治疗效果也有限。有效排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和护理内容。定时翻身、叩背、吸痰、雾化、使用化痰药物等是临床常用的排痰措施。但是翻身、叩背等加大了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吸痰则可能对患者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化痰药物等则可能会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我院针对AECOPD患者的排痰护理,积极采用体位引流排痰,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8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1~67岁,平均(60.3±2.1)岁;急性加重病程5~12天,平均(7.2±1.3)天。治疗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2~65岁,平均(61.7±2.8)岁;急性加重病程6~14天,平均(7.6±1.3)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4年修订版)》予以确诊;(2)入科时确诊肺部感染;(3)患者自行排痰困难;(4)年龄<75岁;(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心功能不全者;(2)合并气胸、肺水肿、肺脓肿、肺部肿瘤者;(3)内脏出血或肺部血栓者。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排痰护理,内容包括:每2小时翻身叩背、每4-6小时雾化吸入1次、鼓励患者咳嗽咳痰等;带气管插管患者,予以吸痰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排痰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体位引流排痰护理。具体操作为:患者完成雾化吸入5-10分钟后,让病肺处于相对高位,引流支气管口相对向下,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抬高床位,让患者取头低足高位,予以叩背护理。在叩背过程中,鼓励患者根据节奏深呼吸自主排痰。在体位引流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引流进程。一般体位引流排痰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1.3观察指标

(1)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炎性指标恢复正常水平,肺功能基本正常;

有效:症状、体征有一定缓解,炎性指标均有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肺功能有一定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炎性指标及肺功能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2)肺功能指标

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 1 秒用力呼吸容积 ( FEV1) 、FEV1/ 用力肺活量 ( FVC) 、FEV1/ 预测值。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 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6170c87b6d1f7_html_a5887a1dcdfc957b.gif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4(57.14%)

16(38.10%)

2(4.76%)

95.24%

对照组

15(35.71%)

19(45.24%)

8(19.05%)

80.95%

注:*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情况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情况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预测值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情况(6170c87b6d1f7_html_a5887a1dcdfc957b.gif ±s)

指标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FVC(L)

1.66±0.51

2.41±0.52*

1.67±0.42

1.85±0.49*

FEV1/FVC

42.75±7.12

71.16±8.31*

43.25±7.27

62.51±7.52*

FEV1/预测值/%

47.42±9.33

78.14±11.12*

48.32±9.58

65.86±10.53*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原因是气道和/或肺泡异常、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毒性颗粒和气体相关。临床症状多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胸闷多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一种常见疾病,目前致死率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预计至2020年将成为全球疾病经济负担第5位的重大疾病[4],在2030年将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第三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指慢阻肺患者短时间内出现呼吸道症状加重,需要变更治疗方案进行控制。研究表明,急性加重期对慢阻肺进展有重要影响,可加速患者肺功能的下降,并且可以提高致死率。因此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防治是预防慢阻肺进展的关键。

AECOPD患者多合并肺部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有效排痰是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治疗的主要辅助手段,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定时翻身叩背是传统的排痰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排痰,但是翻身叩背加大了医务工作者和家属的劳动负担。此外,叩背对力度的掌握要求较高,力度过小不利于排痰,力度过大则会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吸痰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损伤;化痰药物则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雾化吸入的排痰效果则因人而异,依然需要患者自主排痰或外部力量协助。因此,在常规排痰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辅助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张辉等报道了体外振动排痰机对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效果,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治疗第1天到治疗第4天的排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陆璐等则表明,AECOPD患者运用振动排痰机进行辅助排痰后,患者血气和肺功能等主要指标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同时,可以有效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体位引流排痰以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利用重力作用,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实现排痰。在体位引流排痰中,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呼吸道分泌物可以在重力的影响下流入气管、支气管,并排出体外。相比于常规排痰方法,体位引流排痰不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具有无创性。尤其是近年来雾化吸入在AECOPD患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经过雾化吸入后,可以有效稀释痰液。雾化吸入后再予以体位引流排痰,可以进一步巩固雾化吸入效果,促进排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肺功能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论

为COPD患者提供体位引流护理,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部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是一种可行的排痰护理方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敏,张丽,甘秀妮. COPD急性加重期实施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联合体位引流干预的可行性研究[J]. 重庆医学,2017,46(35):5011-5013.

[2]周小燕. 浅谈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J]. 工企医刊,2014,27(05):982-984.

[3]夏岩,杨岩. 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排痰效果的护理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237-238.

[4]何玉霞. COPD急性加重期体位引流排痰的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01):80-81.

[5]The Global Strategy for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GOPD(updated 2016),the Pocket Guide (updated 2016) and the complete list of references by the Committee are available on the GOLD website www goldcopd.org.

[6]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updated2009).2009.

[7]blathers CD, Loncar 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PLoS Med.2006; 3(11):e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