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时效性在脊柱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护理时效性在脊柱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应用分析

牟玲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时效性在脊柱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12-2020.12,抽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例,实施基础性护理)、试验组(n=50例,实施时效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和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护理前,试验组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时效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减轻不良情绪。

关键词:脊柱后路手术;硬膜外血肿;基础性护理;时效性护理;不良情绪评分

脊柱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可逆性残疾。现今,临床多采用脊柱后路手术以及其他脊柱手术治疗疾病,但术后并发症依然是影响手术应用价值的主要因素。有调查研究[1]指出,脊柱后路手术有较高的硬膜外血肿发生率,且并发症发展比较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椎管狭窄,代偿能力下降,最终诱发椎管狭窄综合征,影响手术整体治疗效果。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12-2020.12,抽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大小年龄区间24-67岁(45.65±14.23)岁。试验组男31例、女19例;大小年龄区间23-67岁(45.34±14.18)岁。两组基础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性护理,指导患者完成手术前准备,讲解手术流程与术后康复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做好手术治疗准备,积极配合临床工作。

试验组实施时效性护理:(1)术前全面评估:在患者入院且确诊疾病后,需及时为患者提供全面评估干预,如既往用药史、疾病史,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并将信息反馈给主治医师,决定是否积极治疗原发病、停止用药。(2)术前健康教育:借助手术流程视频,帮助患者理解脊柱后路手术的优越性与术后并发症高发信特点,明确阐述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理解护理工作。视频中还需介绍硬膜外血肿以及其他并发症的自我监测方法,强化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3)三级预防:病房责任护士按照时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明确各种并发症先兆,并将监测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主管护师积极督促病房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强化护理质量。护士长早晚巡视病房,听取责任护士报告结果,实现多方面哟小预防。(4)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结合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变化,明确是否有血肿发生,并对容易发生血肿的患者进行重点观察。监测期间保证手术切口始终引流顺畅,并做好引流量记录工作,若引流量骤然减少或是无引流量,则意味着有很高几率发生血肿。(5)镇痛干预:疼痛会升高患者的血压水平,会增加硬膜外血肿发生率。护士需在患者意识清醒、麻醉失效后,迅速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及时给予有效镇痛,预防血肿形成,缓解术后疼痛。

1.3观察指标

  1. 两组患者的术后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压疮、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2.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在护理前、护理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2]、抑郁自评量表[3]进行评估分析,总分均为0-80分,分数越高不良情绪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术后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压疮、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硬膜外血肿

其他术后并发症

神经损伤

压疮

切口感染

合计

试验组

50

1(2.00%)

0

1

1

2(4.00%)

对照组

50

7(14.00%)

3

3

3

7(14.00%)

X²值

-

13.213

-

-

-

5.433

P值

-

0.01

-

-

-

0.01


2.2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护理前,试验组护理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二。

表2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试验组

50

56.87±3.42

40.12±3.01

57.68±3.54

41.09±3.06

对照组

50

57.96±3.48

48.76±3.34

57.79±3.64

49.83±3.24

t值

-

0.438

8.276

0.233

13.214

P值

-

0.43

0.01

0.64

0.01

注:与同组比较,P<0.05。



3.讨论

时效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案,主张给予脊柱后路手术的特殊性、术后并发症特点,制定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护理方案,并将护理落实到位。护理可有效辅助医护人员控制硬膜外血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发展时间,并在早期预见性的进行一系列干预,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消除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风险因素,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护理还主张早期评估患者身体状态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结合评估结果预见性的展开相关护理,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

由上可知,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实施时效性护理,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博隆,张志成,高杰,等. 急性成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12(12):939-949.

[2]蔡思逸,陈峰,王树杰,等.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12(9):652-662.

[3]范金艳,刘丽雅,马洋. 护理时效性在脊柱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应用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