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不同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分析

饶香金 连德銮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医院血透室 3643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分析。方法:以2017年1月到2021年1月到我院收治的108维持性血透病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离心穿刺,观察组采用向心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和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瘘闭塞、狭窄、血管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疼痛评分(1.35±0.46)显著低于对照组(2.4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降低穿刺点感染率,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疼痛感,利于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穿刺技术;维持性血透;动静脉内瘘;疼痛程度

针对肾脏病且终末期阶段地患者,需要通过维持性血透进行治疗[1]。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地生命,提高患者地生活质量[2]。维持性血透需要动静脉内瘘为重要地血管通路,需要采用一种安全性较高且并发症少地穿刺方式[3]。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不同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到2021年1月到我院收治的108维持性血透病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33~46岁,平均年龄(39.59±1.65)岁。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35~43岁,平均年龄(39.78±1.59)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16G艾贝尔穿刺针,采用标准钛酸盐,每周进行3次左右透析,每次约透析4小时左右,血流量为200ml~250ml左右,再对患者进行拨针过程中需要利用手压和弹力绷带对患者进行压迫,从而起到止血作用。在实际穿刺前,需要先对患者的内瘘功能进行评估,在通过常规消毒对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进行,两组患者均选择肘正中静脉为静脉穿刺点,通过血流方向进行静脉穿刺,并且穿刺点两点之间需要保持10厘米以上的距离。对照组采用离心方向穿刺:需要在动静脉温和处3厘米以上的部位,通过血流逆方向,穿刺方式采用绳梯方式。观察组采用向心穿刺方法。具体内容有:在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相应位置上部位大约3厘米以上位置,同时在震颤相对较为显著的内瘘部位,按照血流为方向,通过绳梯方式的穿刺法,在对患者进行穿刺过程中,需要通过手将穿刺真的翼部位置握住,并且需要持续将其斜面朝上,皮肤和穿刺针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为20°以上,35°以下,将针头刺过皮肤,回血后及时将角度放低,使针平行进入,完成穿刺后,将针头进行固定,在每次进行穿刺的过程中,需要和上一次穿刺点保持大约1厘米左右的位置,穿刺成功后需要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按压,且时间为30分钟左右。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

对比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内瘘闭塞、狭窄、血管瘤。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比患者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患者将自身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范围为0-10分,得分越高则疼痛越剧烈。(固定的VAS评分表)


1.4统计学分析

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描述,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透析例次

一次性穿刺成功

穿刺点渗血

穿刺点感染

对照组

54

2935

2735(93.18)

198(6.75)

165(5.62)

观察组

54

2935

2331(79.42)

536(18.26)

586(19.97)

2



8.140

5.531

8.665

p



0.007

0.031

0.005

2.2两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观察组内瘘闭塞、狭窄、血管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内瘘闭塞

狭窄

血管瘤

总发生率

对照组

54

4(0.74)

2(3.70)

2(3.70)

8(14.81)

观察组

54

1(0.19)

1(0.19)

0(0.00)

2(3.70)

2





7.037

p





0.14

2.3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观察组的疼痛评分(1.35±0.46)显著低于对照组(2.4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肾脏功能的退化使换车出现贫血、水肿、嗜睡等较多症状[4]。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采用维持性血透代替肾脏,将患者体内中所存在的多余水分和各种毒素排除,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管受到地损伤,提高患者动静脉内瘘地相应功能[5]。本研究中,通过采用向心穿刺技术,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感染率;观察组内瘘闭塞、狭窄、血管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能够更好地降低疼痛感。

综上所述,不同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透病人动静脉内瘘中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地感染率,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谨,曾剑慧.手腕式中药封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9):1677-1679.

[2]李进,黄丽红,何凡,等.中部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现况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21,19(11):1552-1554.

[3]刘家均,廖周谊.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32-35,40.

  1. 谢桂荣,王李胜,夏丹.基于CiteSpace的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分析[J].全科护理,2021,19(9):1156-1162.

  2. 孙畅.钝针扣眼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9):216-218.

作者简介:饶香金.性别:女.职称:主管护师.学历:大专.出生年月:1973.05.19..籍贯:武平.科室:血透室.民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