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当前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苏子翔

金湖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江苏省 淮安市 211600

摘要:住房与群众的生计有着直接关系,也会影响国家发展情况。为了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压力,我国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保障并改善了基本民生。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起步阶段,建设过程中也有着重重困难和挑战。还应在不断实践中累积经验,不断创新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更好的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保障房;社会治理;创新

引言:保障房是政府为了中低等收入人群提供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租金标准或者是销售价格的住房,主要包含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定向安置房等,这些住房有保障民生的性质,住房价格或租金以及标准等都比较适合中低等收入人群的实际需求。完善健全的保障房治理系统可以有效缓解保障房的供需矛盾,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1. 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量建设具有保障性的住房工作,有效缓解中低收入人群实际住房问题,建设保障房制度已经获得了一些成绩,保障房政策以及构建好了基本框架。但我国处于保障房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也有许多困难和压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现阶段保障性住房社会治理,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日常运转管理以及配套管养等。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也给建设与管理保障房带来了一定难度和压力。

(一)社会管理模式未完善

保障房住户认为保障房后期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也缺少专业的管理机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住户、社区居委会、政府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等并未能清晰划分各自职责,进而导致管理相对混乱,管理越位、错位或者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1]

(二)未有健全的退出机制

现阶段保障房也没有完善健全的退出机制,特别是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使保障房治理难度增加。会出现部分住户有投机性,并且退出意识较为淡薄,致使福利固化。部分住户没有较高的素质,迟迟不肯自动退出。

(三)未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迅速发展,信息化手段以及数字技术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也给保障房社会治理带来的新的机遇。政府、物业以及社区可以有效应用先进的新技术进行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以及创新服务方法,进而提高服务品质。但实际管理和服务中,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都未能充分应用新型技术,进而导致治理手段相对落后。

  1. 当前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只有不断对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进行创新,才可以加速建设保障房,提升治理成效,更好的保障民生[2]

  1. 筹措建设保障房资金

首先,需要争取中央以及自治区所安排的专项资金,然后重点建设贫困县,增加专项费用,进而使地方配套有所减少。其次,应大力支持建立专门企业进行负责建设、管理以及运营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房,引导企业可以使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最后,市、县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建设保障房的相关办法,进而将民营资本积极加入进来,缓解地方资金压力。

  1. 创新治理理念

在治理发展保障房的居住区时,基层政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仅需要将地方政府放在领导核心的位置,还需要有效运用社会上的力量。实现主要核心为地方政府,社会性团体如市民、地方组织以及企业等力量进行辅助的治理机制。社区发展工作并仅靠政府就可以完成,在工作中政府的实际作用应该是进行有效干预,负责提出相关的发展政策以及资金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政府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政策出发点均为保护居民利益,还应多加关注住户的民生保障和利益诉求,科学引进竞争机制,向社会组织、市场组织进行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借助居民、社会组织以及私营企业的力量,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成效。

首先,应将政府职能进行合理转变,确保政府处于制度设计、财政支出、土地供应等方面保障的核心地位。其次,政策应完善优化鼓励激励相关机制,发展与培养居民、房地产企业以及村集体等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团结各方力量,进而提升主体间合作效率,并使用对话交流、协商对话、互助合作等方法实现高效管理。与此同时,也应引导居民参与进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与决策之中,进而使治理工作更加公平透明。

(三)完善运行制度

还应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使用多种手段将准入制度精细化以及制定健全的进退管理制度。应综合多角度如职业性质等考虑资格界定情况;创设横纵向联动的审核机制,根据居民所提交的资料信息,纵向以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为起点,开展入户以及邻里等方式调查,横向依靠多部门进行协同联动,与纵向配合调查,进而促使审核资格更加高效与公平公正;采用轮候机制,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轮候制定,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轮候制度[3]

怎样进行动态监控和核查享受保障房家庭的经济情况与享受资格要求是否互相匹配,其经济条件改善之后怎样进行退出,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应建立动态监控机制以及奖罚机制,促使不再符合资格要求的对象及时退出,进而促使保障房可以有效利用与循环共享。

(四)优化监督体系

应不断优化监督体系,创设内外结合监督体系,确保能够良性运行以及规范操作。保障房制度会存在寻租腐败的情况,只要是掌握了公共权力主体,把公共权力当成资本谋取私利。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监督体系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督主体缺少独立性;监督权力有失对等性;监督过程缺乏公开性;监督手段强制性不足。因而为了治理与预防保障房制度中异化和滥用公共权力的情况,应完善监督管理体制[4]

首先,应将多个部门的监督主体职能明确进行划分,防止权责不一、职能重叠等情况,提升互相监督、共同监督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应明确并强化问责力度以及强度,合理运用终身责任制以及定期督查制等方法规范各部门工作内容。其次,应引入司法、立法以及社会监督机制手段,与政府进行共同监管,提高保障房的监管地位,完善监管体系。最后,应注重运用舆论力量以及媒体形式,发挥多媒体监管功能,群众可以运用微信、微博以及网站等渠道进行举报,支持并鼓励群众实现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以及知情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五)创新治理方式

根据大部分保障房实际情况,在治理中应注意多元问题存在,始终坚持以保障居民合法权利为出发点。政府加强建设居住区文化以及建设公共活动空间等方法,鼓励社区和居民间进行积极联系,协作居民建立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而提升居民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居民共同意识,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居民间的认同感,促进居民互相融合。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不断发展进步,保障房不仅可以保障了基本民生,还体现了社会公众公平,并且能够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有效再分配了社会收入。保障房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逐渐成为社会政策以及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社会治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筹措建设保障房资金,创新治理理念,完善运行制度,优化监督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成效,进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星,林晓艳.大数据视域下保障房社区社会风险综合治理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4):8-14.

[2]王远钊.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19(06):15-19.

[3]杜元可.当前保障房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78-79.

[4]温炎笑,郝杰花.基于大数据视角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分析[J].侨园,2019(10):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