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玛多“5.22”地震抢险救援的思考和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青海玛多“ 5.22”地震抢险救援的思考和启示

杜建宏

(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作为青海总队灭火救援指挥部作战指挥组成员,笔者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跟随总队全勤指挥部于22日11时前抵达震区,全过程参加此次救援工作,并就高原地震救援实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本文结合青海玛多“5.22”地震救援实践,对高原高海拔地区实战救援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而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消防救援队伍参考。

关键词:地震救灾、作战指挥、战勤保障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灾害救援预案,按照巨震大灾要求,迅速集结救援力量赶赴震区,参战指战员克服高寒缺氧带来的巨大挑战,圆满完成抢险救援、排险除危、为民服务等一系列艰巨繁重的任务,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消防救援队伍的良好形象。

一、基本情况

(一)灾情信息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本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余震活动水平为5-6级。截至2021年5月25日10时00分共记录到3.0级以上余震46次,最大余震为5月22日10时29分发生的5.1级地震。

(二)受灾情况

此次地震共造成果洛州和玉树州共7县40个乡镇35521人受灾,地震造成公路严重受损,受损高速公路共两条,分别为国道G0613西丽高速共玉段和国道G0615德马高速花久段,国道G214西澜线、国道G227张孟线、国道G572贵乌线、国道G213策磨线,省道S219花久线等5条国省干线公路受损。

(三)气象情况

5月22日玛多县平均气温1.4℃,降水累计5.7mm,平均风速3.7m/s,极大风速11.6m/s(风向北偏东29°),平均相对湿度75%,平均气压604.6百帕。

(四)救灾情况

总队救援力量到达震区后,共组成10支地震搜救队伍,分赴玛查里镇、花石峡镇、黄河乡、扎陵湖县等4个乡镇、31个村,按照“不缺一户、不漏一人”要求开展人员搜救、灾情排查、转移避险、安置点帐篷搭建、驻防备勤等工作,全体指战员始终聚焦职责使命、发扬战斗精神,精诚团结,克服困难、攻坚克难,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地方群众的广泛赞誉。

  1. 救援经验

(一)应急响应迅速,作战指挥精准有力。总队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地震救援预案》,迅速成立由总队首长挂帅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一键式调派5支地震搜救专业力量,指挥部坚持“边行进、边调度,边调整、边提示”的原则,引导救援力量快速精准到达救援区域,展开区域排查和生命搜救。同时,总队全勤指挥部第一时间赶赴震区,迅速搭建与现场的视频通信联络,打通指挥通信链路,科学分析研判灾情,为精准指挥、科学施救打下了基础。

(二)力量部署科学,救援行动高效有序。救援力量到场后,抢抓救援先机,坚持把搜索营救被困人员生命和排危除险作为首要任务,采取“全域覆盖、分片包干、突出重点、精准施救”的救援措施,根据受灾情况,指挥部将震中及周边区域划分为4个救援作战区、10个搜索排查作业点,组织精干力量组成10个排险巡查小组,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顶撑、支护等装备器材,在高海拔、缺氧严寒和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参战指战员先后6次进村入户开展拉网式排查搜寻、排危除险和紧急疏散转移人员,24小时内圆满完成4个乡镇受灾区域的搜救任务。

(三)为民解忧办事,协助重建主动作为。消防救援队伍在开展搜索营救和排查除险的同时,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统筹安排,消防救援队伍的工作重心由搜索、排查、转移群众,向做好震区执勤备战任务转换和帮助震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转移。消防总队联合政府部门对19个群众安置点进行充分研判和安全风险评估,组成备勤驻防组和流动巡逻小组,开展24小时值守备勤、防火巡查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灾区群众防火、灭火和用电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作战统筹指挥有待优化。总队各级跨区域增援力量和“一部六组”前方指挥部编成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研判中对灾情链条分析不全面,导致救援行动和群众安置执勤不能同步,力量布防轮换效率不高。广大震区公网覆盖空白点多、信号弱,现场指挥调度多数依靠电话和社交软件,缺乏安全稳定的信息联络模式。

(二)户外救援能力有待加强。青海大部分牧区海拔高,戈壁地域广阔,山脉起伏连绵,道路交通条件差,部分地区野生凶猛动物较多。玛多县南北宽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藏族牧民在广袤的草原分散居住,指战员对灾情点多面广的情况了解不够、准备不足,应对救灾方位确定难、人员搜救难、语言沟通难、通信保障难等现实问题经验不足、战法不多。

(三)遂行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果洛州玛多县海拔大部分在4500米-5000米,5月下旬的气温在零下3℃-8℃,雨夹雪和大风天气较多,白天日射强、昼夜温差大,与内地和省会西宁相比,还处在冬季,对跨区域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抗寒保暖、透气排湿、防风防雨雪的要求高。同时,玛多县属于肝包虫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性病艾滋病等重大地方病传染区,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保障的压力倍增。

四、高原地震救援的思考与启示

(一)优化作战指挥力量体系。灵活学习运用部局“一部六组”前方指挥部运行机制和“规模化增援、分散性作业”实用战法,充分研判地震灾害救援和灾民安置同步开展的紧迫形势,在前方指挥部增设防火组,在增援力量编成中增加灭火单元,在震区第一时间实现“防、灭、救”一体化的消防救援工作格局。

(二)组建专业救援机动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原户外救援模式的研究,探索“一越野车一班组”、“一指三员一向导”的最小搜救单元编组模式,配强“导航、通信、破拆、救生、灭火、医疗、防卫”7类模块化、小型化器材装备,努力实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灾情点同步实施救援行动的能力。

(三)加强日常战备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三分四定”的战备管理要求,在个人携行物资中对“反季节被装”做出品种、数量的硬性规定,作为地震救援队员72小时携行物资的有效补充,满足队伍快速执行“跨气候区”的救援任务的需要。

(四)深化空天一体信息支撑。大力推动地震重点区域支队配备“北斗盒子”、“GPS导航仪”等专用装备,探索公网盲区利用“短报文收发”发布实时道路气象信息、下达搜救任务坐标、一键经纬度SOS告警求救等实用战法,提高单车、单兵和班组的户外导航搜救水平。

(五)夯实地震基础业务工作。联合自然资源和民政部门,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向导员数据库”,对青海境内地震风险区所有县区所属的乡镇、村落、居民点进行经纬度数据采集和“一张图”位置标注,打印行政区划和卫星地图合集,为快速、精准展开救援提供辅助保障。

(六)强化高原震区救援保障。围绕“供氧、供电、防寒、保医”四大救援需求,研究配备高压氧仓车、高原供电车、净水车等保障车辆,增配便携式制氧机、加量羽绒睡袋、四季双层雪地帐篷、防风头巾、雪地镜等装备物资,切实满足高寒地区救援任务的需要。

结语:通过青海玛多“5.22”地震救援的实战经历,我们全面总结分析了高原高海拔、缺氧严寒等极端环境下的救援难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在救援中的实践经验,从优化作战指挥力量体系、组建灵活机动的救援队伍、配备使用高端的救援装备、加强专业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举措,以“职业标准化、装备技术现代化、救援力量专业化、教育培训规范化”为目标,全力做好高原地区地震灾害救援准备工作。

作者 杜建宏,男,汉族,1987.05,2005年入伍,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指挥专业,现任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