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抗体筛查及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输血前抗体筛查及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的临床意义

毕英娜

北大荒集团北安医院(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 156300 )

【摘要】目的:评价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以是否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n=50)、对照组(n=50)。组间对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比对照组的14%低,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前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输血安全


输血是临床治疗患者疾病创伤的主要手段,其可以稳定生命体征并提高患者存活率,但不同患者在血型和不规则抗体上有很大差异,若是盲目输血,患者很可能因为血型不合等原因出现溶血等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还会危及患者生命[1]。临床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减少溶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在输血前对可能引发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排除,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本文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试评价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与否对患者输血安全的产生的影响。

1 方法及资料

1.1 患者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以是否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别纳入研究组(n=50)、对照组(n=50)。研究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4岁~78岁,平均(51.48±12.16)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5岁~77岁,平均(51.49±12.13)岁。将平均年龄、男女性别分布等纳入组间对比,P>0.05,两组之间可对比。纳入标准:(1)所有输血对象均存在输血指征且生命体征平稳;(2)本研究已经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2]。排除标准:(1)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2)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有相关血液疾病者;(3)排除先天性畸形、急性感染、心肌炎者;(4)排除近期有服用过免疫抑制剂、抗生素者;(5)排除严重肝肾等脏器器官不全者以及精神、意识障碍者。将所有输血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集患者3mL新鲜血液,放入含有EDTA抗凝剂的试管中保存并做好标记。随后,置于离心仪中给予转速3000转/分钟、为期10分钟的离心处理,分离血清、血浆并提取血清。

以凝聚胺法鉴定不规则抗体:取小试管3支,分别加入被检测血浆2滴(100ul)然后分别加号3%~5%筛选红细胞各1滴(50ul),各加LIM0.65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polybrene溶液2滴,并混合均匀用离心机3400转/min(相当于1000g离心力)离心10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液体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最后加重悬液后轻摇观察凝集情况。如凝集散开,表示由polybrene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如凝集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应进一步做抗体鉴定。

1.3 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输血不良反应(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发生率。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资料均以SPSS-22.0软件处理,例数、百分比n(%)表示为计数资料,行卡方值(χ2)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数据的差异性。

2 结果

研究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比对照组的14%低,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见下表。

表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对比(n,%)

分组

胸闷气短

呼吸困难

低血压休克

总发生率

研究组(n=50)

1(2.00)

0(0.00)

0(0.00)

1(2.00)

对照组(n=50)

4(8.00)

2(4.00)

1(2.00)

7(14.00)

χ2

-

-

-

4.891

P

-

-

-

0.027

3 讨论

输血治疗对于临床治疗工作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输血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如血型不合导致的凝血、溶血等问题。受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ABO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等不良反应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少,反而是不规则抗体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在近几年愈发常见[3]。对此,临床需要在输血前对血液进行血型和抗体的检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首先就血型而言,虽然俗语有云“O型血为万能献血型、AB型为万能受血型”,但这一说法并不适用于严谨的临床输血;并且据相关调查指出,约有50%的输血死亡患者死于ABO血型错误,可见鉴定血型对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意义[4]。事实上,血型鉴定有两个系统,其一为ABO血型,其二为RH血型系统,仅为患者鉴别A、B、O、AB血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鉴别Rh的阳性和阴性,以免Rh-AB等“熊猫血型”缺乏足够的血液资源,患者等不到临时调配的血液资源[5]。其次就抗体而言,人体血液中的抗体主要为抗-A和抗-B,这二者均属于规则抗体,但也有部分人体内的血液中含有抗-c、抗-C、抗-D、抗-e、抗-E等不规则抗体,若是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液进入到患者的的体内,很容易引发免疫反应,部分患者还会因为针对性抗体而出现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结合的情况,发生变态反应[5]。可以说,若是输血前为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直接为患者输血,一旦不规则抗体引发不良反应,患者轻则身体不适,重则出现血尿、肾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溶血性不良反应,更有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临床出于输血安全的需要,应该为患者进行输血前的抗体筛查+血型鉴定,结果中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2%vs14%),无疑肯定了践行这一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输血安全,临床应在输血前为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树博.输血前抗体筛查及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2):83.

[2]刘培贤,贾洪娟,刘志鹏,....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对临床安全合理输血的重要性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0):1415-1417

[3]吴玲燕,李登云,周伟华.输血前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的临床意义[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2):407-408.

[4]]王辉,吕相琴,邹宵萌.输血前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5):2351-2353.

[5]李影,张冬霞,于红,等.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6):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