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急诊抢救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孙朋爽 梁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 广州 51063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展开研究,均为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命名为参比组(41例,采用急诊常规治疗)和实验组(41例,采用急诊抢救治疗)。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生命体征稳定时间。结果:经统计分析后可见实验组治疗后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值和参比组相比明显更低,血氧分压和参比组比较则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明显短于参比组,P<0.05。结论: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的急诊治疗中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抢救治疗对快速恢复患者生命体征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哮喘;呼吸衰竭急诊抢救治疗生命体征


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急性发作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多通过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常规治疗药物来减轻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但无法从根源上提高患者整体疗效,临床应用受到一定局限[1]。为进一步明确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最佳方案,此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开展了机械通气治疗,以期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达到急诊抢救治疗的效果。故本研究共纳入82例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对其分别采用常规急诊治疗和急诊抢救,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我院诊治的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82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参比组(n=41)中有23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为78周岁,最低为49周岁,中位年龄为(60.45±2.36)周岁。实验组(n=41)中有24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为77周岁,最低为48周岁,中位年龄为(60.47±2.79)周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

1.2方法

参比组采用急诊常规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补液、常规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等治疗。

实验组采用急诊抢救治疗: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保证呼吸频率在14-16次/min,氧气浓度在35%-45%之间,调节工作模式为S/T模式,呼吸比为1.5:1.0。治疗期间维持呼气压力在4-8 mmH2O,适当调节吸气压力呈逐年升高趋势,将其指标值从6 mmH2O调节至12 mmH2O。

1.3评价标准

1)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标情况,主要记录指标包括血氧分压、心率、二氧化碳分压。2)记录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工具为SPSS 23.0,组间计量比较用t检验,表述方法为(616d10000ab7a_html_37a1330844544cdd.gif ±S),组间计数比较用卡方检验,表述方法为率(%),统计学有意义:P<0.05。

2结果

2.1 比较术前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

与参比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值明显更低,血氧分压更高,P<0.05。见表1。

1 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616d10000ab7a_html_37a1330844544cdd.gif±S

组别

n

心率(次/min)

二氧化碳分压(mmH)

血氧分压(mmH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41

133.84±3.22

112.01±3.13

68.42±2.12

55.78±3.51

55.39±3.01

78.77±6.59

参比组

41

133.88±4.21

121.45±4.35

68.36±2.14

60.55±4.42

55.33±3.03

70.69±4.71

t

-

0.048

11.279

0.127

5.411

0.266

6.387

P

-

0.961

0.000

0.898

0.000

0.790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间

实验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为(13.21±1.24)h,参比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为(19.57±2.89)h。实验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明显短于参比组,数据检验t=12.949,P=0.000,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的发生主要与空气污染、精神压力、肥胖等因素有关,患者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黏液脓痰、脓痰、喘息、气短等症状,患者肺组织功能进行性减退。一般情况下而言,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若超过50 mmHg,或动脉血氧分压超过60 mmHg,则应及时给与患者急救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轻疾病对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2]

临床多通过抗感染、祛痰等常规治疗措施对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进行治疗,虽能有效改善黏液的分泌,减轻黏液滞留状态,改善患者气道通畅性,但低于哮喘伴呼吸衰竭重症患者而言,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治疗是注重改善患者机体良性循环状态的一种常用器械,可以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减少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进而有效改善机体缺氧状态,不仅能迅速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还能对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达到较好的早期治疗效果,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生命。但机械通气治疗的应用过程中也需严格仔细把握其适用范围,严格监测患者病情,掌握撤机条件,进一步维护患者内环境良性状态,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3]。通过临床观察,与参比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心率、二氧化碳分压明显更低,血氧分压指标值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明显短于参比组,P<0.05。

总而言之,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的急诊治疗中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抢救治疗对快速恢复患者生命体征具有积极作用,且不会加重患者其他器官受累情况,安全性良好,具备较高的临床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吴少珠.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新医学杂志,2019,50(8):593-597.

[2] 李萍. 早期评估与分级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及误吸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2):934-936.

[3] 阮恒芳. ICU专科护士实施早期肺康复方案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9):65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