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理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循证医学理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宋添慧 张佳丽 许巧玲 令狐腾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摘要:目的将循证医学在心血管内科中应用,以期达到减少患者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院心血管内科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1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循证组患者根据循证医学理论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比较循证组和常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得分。结果见下表分析。结论循证医学理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有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理论;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应用

引言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则为心血管疾病,包含脑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等,且近年来受老龄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此类疾病发病率有逐年攀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发病后,病情进展速度且疾病治疗周期较长、预后不理想,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发病后若不接受及时有效的诊治干预,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学者指出,需重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而常规护理干预的重点仅在于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治疗,对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和精神需求性有一定忽略。为改善此点,已有报告指出,循证护理服务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但目前此方面报告较少。循证护理干预作为一种同临床经验相结合并且拥有最佳科学依据的有效护理方案,借助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现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及以最低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虽然关于循证护理干预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较多,但是多数研究指标单一且对具体循证护理内容阐述过于简单。现纳入医院以往收治的3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论述循证护理服务对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院心血管内科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循证组15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71例,年龄(63.59±7.83)岁;常规组150例,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65.06±7.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已经某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参与本研究的护士共15名,护士长1人研究生学历、主任护师;责任护士组长3人本科学历,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责任护士11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9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4人,均接受循证医学理论培训并通过考核。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饮食喜好提供科学饮食指导;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病机、治疗、并发症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认知及配合度;加强护患间交流沟通,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

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本科室内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建循证护理小组,选取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成员共计责任护士6名,组织科室培训,积极学习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护理知识,确保每位护理人员提供给患者科学且合理的护理服务。②提出护理问题:待患者入院后,及时与患者保持良好交流,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掌握既往病史与药物过敏史,评估患者病情特点,了解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与之结合提出相应的循证护理问题,并积极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工作,向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服务。③寻求循证护理依据:鼓励护理小组中的每位成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护理问题,经计算机网络、书籍文献等方式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客观性评价循证护理依据,同时由护士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内部讨论,共同确定临床循证依据,并制订详细且科学的护理计划,客观性评价整项护理计划内容,应善于发现其中潜在的护理风险,科学评估护理效果。④循证护理实践应用:待患者入院后,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情况,积极实施心电监护工作,配合临床医师实施抗休克治疗,科学建立静脉通道,适当扩张患者全身血管,做好镇静处理;待患者病情基本稳定,需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的成果,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积极性;加强并发症预防护理,防止患者出现肠道不适感,同时加强口腔干预,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避免患者误吸而窒息死亡;加强用药干预,防止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者降低现象,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防止患者心排出量增加,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遵循临床医师的嘱托,科学应用镇静药物;加强系统化健康教育,强调日常养护的重点,加强饮食干预与运动指导工作,保证患者较高的自护能力,学会正确预判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异常;介绍患者自护管理的相关知识,促使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自我紧急救治,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6ceb288ba57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应用SF-36量表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循证组患者在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0、11.661、12.638、8.799、10.273、10.752,P=0.000,见表1。

616ceb288ba57_html_124ddcff05989827.png

2.2满意度比较

经过问卷调查,循证组患者总体满意143例,常规组134例,循证组患者总满意度(95.33%)明显高于常规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9,P=0.044),见表2。

616ceb288ba57_html_4fdf98d900923bf2.png

3讨论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内科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临床治疗时,为确保治疗效果,需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和自身特殊性,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和配合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医患关系。已有报告证实,循证护理服务对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良好改善作用。分析认为,循证护理是按照患者自身需求和医学事业发展的产物。将循证护理应用到心内科患者中,整个护理均围绕患者进行,在重视基础护理干预的同时,针对其病情状态,给予最实用和科学的护理干预。优护理重视患者心理情况,且护士在整个治疗中也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协助解决问题,缓解负性情绪。对于患者失眠障碍问题,引导患者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进行缓解,确保睡眠质量良好。同时,给予健康指导,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按照其身心,制定作息规律,协助做好锻炼方案,以促进疾病康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患者接受循证护理服务,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张晖.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经股动脉穿刺介入围术期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7):47-48.

[2]王红丽.基于循证护理的风险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07):1337-1339.

[3]侯岩芳.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01):8-12.

[4]张倩.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4):150.

[5]宫丽丽.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9):263+266.